釉里红用铜红料。
(铜作为陶瓷器上的釉料所用的着色剂,汉代铅陶釉就普遍使用 但那是铜在低温氧化气氛中产生的绿色(金代扒村窑、元代磁州窑都有绿釉釉下绘褐彩的制作),我国最早使用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能产生红色的,是唐代的长沙窑,唐代长沙窑的釉里红瓷器尚处于原始阶段),宋代无釉里红瓷器发现。
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了釉里红瓷器,并且创烧了青花釉里红这一新品种。
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钴料又有铜红料描绘或涂抹彩色,烧成后青花与釉里红同现于一器。
二、釉里红3种不同装饰方法
釉里红有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1是釉里红线绘 ,最早使用,出现飞红现象 2是釉里红拔白 3釉里红涂绘
元代各种色釉瓷
元代景德镇除继续烧造青白瓷(影青)、白瓷、较粗的黑瓷(主要为高足杯、碗类民间日用品)外,还烧制成功了高温铜红釉、高温蓝釉和低温孔雀绿釉。
红釉瓷,以铜红料参入釉内作为呈色剂,即能烧成高温铜红釉,宋代钧窑使红釉的烧造达到新境界,但胎釉制备远逊于元末明初景德镇制品。
蓝釉瓷,高温钴蓝釉为元代景德镇创制,为明清两代霁蓝釉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6
孔雀绿釉瓷,铜料在氧化气氛中,低温烧成。元代景德镇在优质瓷胎上成功烧制了孔雀绿釉釉下青花新品种。 明:
景德镇在明代成为中国的瓷都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但其他品种也十分出色,按制瓷工艺分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 釉下彩是指青花和釉里红瓷,因其彩绘在胎上,着釉后一次烧成而得名。最新考古表明,三世纪的越州窑已开始制作釉下褐彩了。后有唐代长沙窑(历来认为最先创烧),宋代磁州窑、吉州窑都烧造。 釉上彩是因彩绘在釉上而得名,工艺上是指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上再进行彩绘,然后以700-900低温烘烤,使其彩色不致褪色,它包括釉上单彩(如白地红彩等)釉上多彩(如三彩、五彩等)。金代定窑的釉上红彩、磁州窑系统的釉上加彩,是釉上彩的原始阶段。万历,青花五彩器;嘉靖朝民窑红绿彩。
斗彩,又称逗彩,意谓釉下彩和 釉上彩拼逗呈彩色画面。 宣德时候青花红彩器属于斗彩范畴,但只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单彩(红彩)结合。
成化斗彩则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色绘相结合的典型斗彩器。 颜色釉是指各种色泽的高温釉和低温釉,有一种色泽的单色釉,也有多种色泽施于一器的杂色釉。如洪武朝的高温红釉、蓝釉、柿色釉和黑釉;永乐、宣德增加了仿哥釉、仿龙泉釉;永乐朝的红釉和甜白是明代颜色釉中的佼佼者;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日趋衰落,嘉靖朝开始
7
以铁红低温釉代替高温铜红釉。嘉靖官窑以多种色釉施于一器的杂色釉制作兴盛。
明代晚期的碎器青花和广东佛山的石湾窑值得重视。
佛山石湾窑在今广东佛山市,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明清两代。
石湾窑以善仿钧窑而着称。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但仿中有创。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 洪武:
从传世洪武瓷,应该分为细瓷和粗瓷两大类,而细瓷中凡颜色釉部分,较多五爪龙的纹饰。细瓷大部分是官窑的,粗瓷显然是民间日用品。 传世品中,可以确认为洪武瓷的,以釉里红器为最多。
洪武釉里红特征:
1、釉里红多数呈较淡或偏灰色泽,个别器物还有飞红的现象,或呈暗黑色,器物釉面往往有开片。
2、器物的制作,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他均为糙底。凡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均刷有一层釉浆,烧成后呈红色,且多数由明显刷纹。
3、碗类细器的底足已经摈弃了元代斜削的习惯而采用平削,底足平齐。
4、洪武朝釉里红制作除少数器物采用涂抹拔白的方法外,已主要采用线绘的图案装饰,这意味着烧制过程中已多数能控制铜红料飞红
8
现象,烧制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5、图案花纹多见花卉纹;主要是缠枝和折枝牡丹、莲花和扁菊花。 扁菊花纹尤为多见,这是洪武时期釉里红和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之一。和元青花瓷相比,洪武朝的釉里红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莲池、水禽或鱼藻等图案而显得比较简单。
宣德朝的釉里红无论从品种或数量上都远不如洪武,宣德以后整个明代的釉里红已日渐衰落。可以断言,洪武是明代釉里红的极盛时期。
洪武青花瓷 洪武青花瓷的特征:
1、青花色泽不如典型元青花那样浓翠,大多数偏淡灰色(采用国产钴料缘故)
2、器物制作和釉里红器一样,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3、洪武青花瓷比釉里红瓷更单调,以花卉纹为主,特别多见扁菊纹。
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青花粗瓷其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瓷鉴定要点 1、糙底
2、较细的器物改为平削足,民窑粗瓷仍沿用元代底足斜削的习惯
9
3、元代梅瓶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决无梯形感。
4、元代印花和青花两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
5、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得不成葫芦形了 6、元代牡丹叶子画的肥厚规矩,洪武已变得稍微细瘦而随便了 7、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外,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8、元代青花龙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
9、器物颈部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填青花或釉里红色,形成中茎有空白地。 永乐
永乐官窑大致以烧造白瓷、青花和红釉为突出。
永乐瓷除少数白瓷梅瓶及大盘外,很多甜白碗或青花器,都是比较薄的。
永乐瓷中只有较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字,绝大部分没有年款 永乐、宣德两朝的共同特点:
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
苏麻离青的钴土矿,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由于含锰量低,烧出宝石蓝的色泽;含铁量高,出现黑铁斑点。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
1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