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
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⑤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并与亚非拉众多国家相继建立互利合作互惠的外交关系。再者,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化道路已基本完成,我们奉行“一边倒”,依靠苏联,受援于苏联,模仿苏联,,这使得中国可以从中做一个有力的参考与借鉴。
另外,中国所走的道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由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阶级意志的体现,一个国家的诞生或一个阶级的当政,首先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要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等的,乃至文化层次的。因此,在作为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建立的国家中,维护工人阶级利益是其基本意志。而在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中,对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在当时若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意味着是对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企业的肯定与纵容,也意味着将经济命脉仍然交给资产阶级来掌管。但我党没有,没有给资产阶级留有颠覆的经济基础。所以,只有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才能最及时的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 故而,在中国化的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注定是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
“我们不应遗忘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那段历史。中国工业化之路能跳出发达国家工业化积累的一般道路,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没有对外殖民掠夺;二是对内建立起社会福利体系,避免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失地、贫富严重分化、内战的代价。”⑥
纵观古今,放眼全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今天,我们国富民盈,渐已形成一种普遍共识:科技强国,工业兴邦,福利安民。也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敢创造性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决然带领人民走上前途似锦的与众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P88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②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P92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p700-701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299
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⑥摘自魏明孔《中国经济史研究前沿》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浅论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