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体育复习提纲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科学性 b) 民族传统习惯 c) 力争与国际用语一致 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指身体练习的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体育(狭义的):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广义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狭义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 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体育的生物效应称为体育的第一效应,体育的社会效应称为体育的第二效应。 身体锻炼:指以健身、医疗、卫生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身体娱乐:指以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体育效应:指体育这一社会现象在一定的社会和环境中,对其主体——参与体育的人所产生的必然反应和必然结果。 体育的健身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b) 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 c) 促进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 d) 调节人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e) 提高人的适应能力。 f) 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 体育和体育科学的区别:体育本身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只是事实而并不等于科学,科学是研究知识的学问,研究体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规律的学问称为体育科学。 体育科学:是以各种体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体育运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全面提高和发展人类身体、生理、社会特性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指导科学,基础科学、体育的应用科学。 体育锻炼原理:锻炼过程中的新陈代谢理论、运动负荷的有效价值范围理论和人类适应环境能力的动态平衡理论。 从事体育锻炼应谋求的有效锻炼效果:有机体处于最大吸氧量和最大心输出量的状态。 体育锻炼时,由于身体的活动必须消耗体内的能量物质,体内物质和能量相应下降,这就产生了强身健体的“诱因”。 超量恢复:人体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质(ATP、蛋白质、糖和无机盐)不仅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原有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可出现超出原有水平的现象。 体育锻炼原则是体育锻炼中客观规律的反应,是谋求最佳锻炼效果的经验总结,是人们
从事体育锻炼必须遵循的准则。
a) 自觉性原则:是指参加锻炼者对行为目标的追求采取的一种自觉主动地行动。 b) 经常性原则:是指从事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
要内容。
c) 渐近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次数要符合人体自然发展和集体适应性等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体育复习提纲(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