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中职学校能力建设项目投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统筹推进职专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拓展招生渠道,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5.努力发展社区教育。进一步提高农科教结合基地建设水平,创建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继续实施现代化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完善以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的老年教育体系。继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以依法办学、规范管理为重点,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年检和督查。
二、着力提升内涵,推进素质教育迈出新步伐。
1.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全面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年段、分层次抓好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等。重视和支持关工委和家长学校工作,坚持把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作为根本举措,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引导学生争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深化教学常规工作管理。进一步落实《XX县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化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宏观监管、监测、评估。县教师进修校教研员、局业务科室人员和校级领导要采取随堂听课、随机抽班听课或预约听课的办法,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以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坚持科研导航,加强全县中小学校际间教学教研工作的互动合作,以教学现场会、研讨会和片区教研活动等形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大力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科研活动。继续推行挂牌责任督学、兼职教研员和局机关人员挂钩学校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到各片区学校开展指导新课程改革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以期促进在全县上下形成浓厚的教学和教研氛围,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3.推进体育卫生艺术工作。坚持树立“一校一特”的办学理念,进一步营造校校有特色、班班有项目、个个有特长的教育氛围。继续推广闽清一中女篮、城关中学田径、城关小学和坂东镇中心小学乒乓球等项目的成功经验,抓好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举办学生运动会,以彰显学生个性和特长,规范学校卫生室建设,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档案,加大学校传染病防治和学校食堂食品管理督查力度,保障师生健康。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实效。以我县中小学校园地理环境、自然和人文特点为出发点,指导学校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和繁荣。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科技节、艺术节活动,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开展高雅艺术、乡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开展经典诵读和规范汉字书写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升语言文字工作和校园文化品位。
1 1 1
2009年文广新局工作总结
2009年,文广新局全体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以“文化昆山”建设为主线,以“三保三促”为目标,主动作为,务实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和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新闻宣传工作取得新进步
为配合全市中心工作,电台电视台把握正确宣传导向,强化新闻工作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突出经济报道重点和民生新闻热点,规范内部工作流程,加强宣传的主题策划和深度挖掘,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宣传在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三保三促”中的助推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三保三促”宣传主题鲜明。《昆视新闻》紧贴市委市政府各阶段中心任务,精心策划主题性报道,全年先后推出40多个主题性报道共500多条次,并配发评论文章30多篇。特别是通过对“七大新政策”和“十大新机制”的新闻解读,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加深了对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理解,凝聚了人心,增强了信心。二是“双庆”宣传系统有力。抓住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昆山撤县设市20周年契机,集中力量,区镇联动,策划制作了《跨越20年·走进区镇》、《我和我的城市》、《民心工程》以及政论片《辉煌20年》等,全面反映昆山经济社会沧桑巨变,播出后得到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较好反响。三是民生新闻贴近百姓。《城市报道》按照“三贴近”要求,在坚持正面报道的前提下,反映基层社情民意,瞄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做文章,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弘扬社会正气,深受市民欢迎。四是对外宣传成效明显。“城市频道”开播不到半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成为了解昆山的一个窗口。全年广播中心在省级媒体用稿98条,中央级媒体用稿35条;电视中心在省台用稿202条,央视用稿26条,其中《新闻联播》用稿16条,录用量创历史新高。电视中心连续6年蝉联省电视新闻繁荣奖。《老尹时间》被评为省“十大优秀专栏”。
二、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按照全市文化昆山建设推进会要求,狠抓市人大一号议案各项工作落实,加快市政府一号实事工程建设,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一是三年计划目标明确。根据全市三级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各区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三年文化设施建设计划。该规划明确:三年内区镇计划新建改建文化设施37个,总面积20.2万平方米。二是项目建设推进顺利。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市民文化广场二期工程动迁全部完成。市政府一号实事工程全部开工,其中有3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巴城近万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项目在去年底封顶,进入内装饰阶段。新建计划外重点文化设施项目10个,面积达2万平方米;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共有69个村和54个社区通过达标验收。三是工作机制日臻完善。为了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了市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定期现场督查、联合验收考核的工作机制。一年来,由市四套班子领导组织的督查视察活动达5次,部门现场办公督查达4次,下拨设施补贴资金1570万元。
三、文化活动开展取得新成绩
全市文化活动空前活跃,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一是市级大型活动效应彰显。在总结往届大型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全年活动准备动手早、立意高、形式新、手笔大,每场活动举办都产生了较大轰动效应。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昆剧艺术节、昆山国际啤酒节、“中华情·昆山情”大型晚会以及“寻宝——走进昆山”等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市居民的热烈响应,而且吸引了周边城市群众包括外商的踊跃参与,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阅读节、欢乐文明百村行、市民大讲坛等活动,不仅注重形式创新,而且注重内容的提升,已成为城乡居民喜爱的文化品牌活动。二是基层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一方面,进一步发挥文艺辅导员的作用,组建成立了小梅花艺术团和琼花艺术团;另一方面,鼓励文艺创作,开展新人新作展演活动,全市基层文艺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全面提升。全年组织各类文艺演出超过800场次,新创作节目468件,在苏州市级以上获奖180件,其中国家级18件、省级68件。我市顺利通过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查验收。陆家镇文化中心广场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三是文化服务功能得到提升。首次组织了全市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共有123人通过从业资格认证。市图书馆开设了掌上图书馆和触摸式读报系统,累计读者办证突破13万张。通过提升工程实施,全市基层文化信息共享点和“农家书屋”运作进一步规范有效。市影剧公司全年放映流动电影3070场次,观众人数超过90万人次。市科博中心全年共接待参观考察团队450批次、1.5万人次。市文化馆完成了改造,推出了“鹿城故事”、“百姓舞台”、“周末音乐会”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受到广大群众普遍欢迎。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2024年文广新局纪检组工作汇报范文模版(1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