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强迫症与抑郁症。 强迫症和抑郁症等都与人的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 强迫症主要以反复、顽固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 当事人内能感觉到这 些观念和行为的荒谬和可笑, 但仍然无法控制。
第三, 情感性问题。 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为缺乏激情, 当事人对亲人、朋友和同学的喜怒哀乐反应冷漠, 缺乏同情, 情绪敏感且容易失控, 当事人因很小的刺激也会暴跳如雷, 唉声叹气, 精神萎靡,常常产生内疚感、自劣感甚至罪恶感。
第四, 人际性问题。心理距离拉大, 具体表现为: 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往带有越来越强的功利动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始变得形式化和抽象化;大学生的亲情需要和理解需要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有些大学生待人处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 更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 如何与人友好相处, 人际观念错误, 使有些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抱有消极的态度, 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普遍存在嫉妒、 猜疑、 羞怯和自私等影响人际能力发展的心理因素。
心理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成长, 溺爱型家庭往往使孩子形成了随心所欲, 任意而为的个性, 自我意识和情绪控制的能力偏低, 同时, 缺乏谦、宽容的品格, 人际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专制型家庭往往过于沉默或严厉, 孩子不敢大声说话, 孩子长大后, 适应能力差, 对人屈从, 自信心不足, 过分抑郁, 放任型家庭往往无暇顾及孩子成长, 把教育的任务完全委托给学校, 甚至认为“树大自然直”, 无需多操心,易使孩子形成我行我素、 自以为是的心理,
第二, 学校因素。 当前, 衡量一个中学或老师教育水平的标准往往依据升学率, 在此目标和标准主导下, 教育方法只能是注重知识灌输, 忽视心理培养, 学而优则金榜题名, 恰恰是这些能够进入高校的大学生, 其心理素质水平相对更低, 他们往往不善于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能很好地面对和承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及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经常怨恨他人或自我封闭。
第三, 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发展中, 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效益的追求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助长了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淡化了人们的义务意识、 社会责任感及全局观念,这些现象必然会摧残腐蚀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道德出现滑坡, 另外学校一些不良文化风气的影响, 如厌学风、 经商风、 奢侈浪费风、吃喝玩乐风以及封建腐朽思想等, 使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产生厌恶学习、厌恶学校、 厌恶家庭、厌恶社会等不良心理, 进而出现一系列其他心理问题。
第四, 个体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生理上发育已经成熟, 心理上却不够成熟, 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 依赖性和冲动性, 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我们通过对部分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 其性格的缺陷表现为: 内向、心胸狭窄、抑郁性、 神经质、多愁善感又难于表露、自卑感强、 适应现实环境较困难、 活动范围狭小, 因此说, 个体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 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所以, 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策略,发展认知能力的策略, 首先, 大学生通过反思的思维训练, 构建健全的自我意识, 包括合理的自我评价、 自我认同、 自我尊重、 自我激励等, 客观和理性地对待自己和社会, 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自我构念系统出现自我意识混乱, 其次, 在对自我不断反思的基础上, 大学生应始终保持自信心, 认知疗法理论认为自信心是发展自己认知能力的重要力量,它是对自己各种素质和能力的肯定性评价, 这种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抵御认知性障碍的能力, 在抛弃来自传统文化的陈腐消极的社会观念基础上, 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己承受各种社会性压力的能力, 在面对来自考试失败、 情感失意、 就业挫折等压力时, 大学生不仅要认识到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 失意、 挫折和失败等带来的心理压力总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更要认识到压力也是促进自己成长和成才的必要动力。
发展情感能力的策略。 人的心理除了理性因素外还存在大量的非理性因素, 这种非理性因素主要表现为情感。 因此, 发展情感能力也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策略,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策略包括情感的间接转化和情感的直接释放两个方面。 所谓间接转化策略指对来自生理缺失性需要的冲动导致的苦闷和烦恼进行情感转换或调节。它主要通过健全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实现自我保护, 具体包括压抑、 替代、 否定、 投射、 认同等方式, 现代心理健康理论认为、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转化不良情绪和冲动、 并使个体的情感与外界情境相和谐的功能。 所谓直接释放策略主要指对来自成长性需要未能及时满足而导致的失意或沮丧进行情感管理或控制。 它主要借助理性思维来排谴当事人心理上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
发展人际能力的策略。 首先, 大学生应树立合理的人际观念。 人际能力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民族和文化的差异, 与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不同,中国是集体和社会取向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 个人只有将自己融于社会关系之中才能获得认同, 也就是说, 个体的言行举止在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情感满足的同时, 也要尽可能地考虑和满足他人的需要和期望, 因此, 发展良好的人际能力, 将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与同学、 班级和集体的需要和利益联系起来,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大学生应掌握发展人际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基本原则包括’ 平等、 互惠、 宽容。 再次, 大学生要不断发展自己人际交往的技能, 如牢记对方的名字, 待人接物时,面带微笑、 善解人意、 真诚地赞美他人等。 此外, 大学生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 调查发现, 热情、心胸宽广、 善良、 善解人意、 有正义感、 品德高尚、诚实、 诚恳等人格特征为大学生所喜欢。 相反,自以为是、 虚伪、 心胸狭窄、 自私、 小气、 虚荣、 轻浮、 懒散、 无责任感、 粗鲁等人格特征令人讨厌。
总之,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并不像生理发展那样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相反, 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 主动建构的过程。 对我国大学生而言,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 而且必须从认知能力、 情感能力和人际能力三个方面发展自己的心理素质, 才能有效地抵御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有害心理健康的不良刺激。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中获得发展和成功。
篇三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始终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际交往是思想、情感、态度、信息和学习的交往。交流思想,一个头脑就有了多种思想。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加倍。分担忧愁,忧愁就会减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必然知道一些别的个体所不知不会的东西;而善于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习自己所不知不会的东西,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认为在大学学习中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而人际交往能力恰恰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必备的一项,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最强有力的条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
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以至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报复和异性交往等交际障碍,怎么样才能消除这方面的障碍而成为使你成为一个社交高手呢?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 人际关系。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
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自我评价(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