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的上片和下片各是一个角度,上片用的是梦幻的手法,也是虚写的手法,实际上就是想象;下片是实写,实写时运用了比喻手法。
答案:作者先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实写)的手法写雨珠的形、色——像珍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并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感情。“北雁来时岁欲昏”,是写季候、时节,也暗点思归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岁欲昏”即岁月将暮之意。岁暮正是家人团圆的时节,而诗人不但不能与家人团圆欢聚,反而要远行异地,这怎能不引起悠悠愁绪?“私书归梦杳难分”是对思归之情的具体刻画。欧阳修与妻子伉俪情深,如此情深的夫妻,离别之后,怎能不“私书”不断?怎能不梦寐以思?心有所思,夜有所梦,真乎幻乎,梦耶非耶,两实难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花说不定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
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
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时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个问题,分别涉及了“拟人”与“夸张”。分析修辞必须侧重运用的效果,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
[元]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曲开篇便极力展现春天的美景,但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乐景写哀情,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离愁之苦。
(2)前面的“渡口”“江头”已透出别情,渡口、江头古来就是送别的场所。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①过此坟。
词客②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④学从军。
【注】①飘蓬:喻指诗人身世飘零,如枯萎的蓬草,随风飘荡。温庭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长期被压抑,终生不得志。②词客:指陈琳,先后受何进、袁绍、曹操的重用。③石麟:墓前的陈列品——石制麒麟。④书剑:指文武才能。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抒情方法的把握能力。通过分析可知,解答此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陈琳的身世。温庭筠是大家熟知的诗人,通过注释可知此诗写作时作者的处境。陈琳是东汉末年著名文人,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总结答案时,要抓住借古讽今的主旨,不必去紧扣字眼分析。
答案:这首诗借古讽今,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区别,表面上寄托了对陈琳际遇的欣羡,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暗含着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的时代的不满。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行业范文2024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7 Word版含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