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要点:未有、未乱)
三、重点理解
1.选文第十一章是如何说明“有”和“无”的关系的?你如何看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文第十一章很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车”“器”“室”都有空的那一面,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它们的作用。如果是实的,还有什么功用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认为“车”“器”“室”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车”“器”“室”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车”“器”“室”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2.《老子》一书,专讲“对待”之理,第二十四章与第三十三章谈到了如何“对待”别人与自己的问题。请概括作者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对待“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的关系上,作者更看重“自知”“自胜”,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胜之胜。
②在如何对待“自己”上,作者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坚持“自知”“自胜”,也就是说,人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不可急躁冒进、自我炫耀。
3.第六十四章中,“为”字出现频率较高。这些“为”包含着哪两种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种:做,做好。如“为之未有”。
第二种:强力地去做,即不顺应自然规律而硬做。如“为者败之”“是以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第六十四章中有“合抱之木……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海”,这两段话包含着怎样共同的自然之理?从同一自然之理出发,老子和荀子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人生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共同之理:任何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
(2)不同认识: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要对在这个过程中凡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同时,要尊重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过于人为干预,以强力为之。荀子则认为人们应该积极进取,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附:助读资源
1.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存世。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作者延读
易中天谈老子(节选)
《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记载在《老子》中,但确实能代表老子的思想。因为《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老子一再说,不要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所以,最弱小的,其实是最强大的;最坚强的,其实是最脆弱的。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软,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硬,死了以后。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因此,那些争先恐后的,没有一个不失败;那些巧取豪夺的,没有一个不输光;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才最安全,也才最丰富,简直就应有尽有。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他们不争,所以没人争得过他们,这就叫“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一再说:弱一点好,软一点好,柔一点好,凡事往后靠一点好。韩非写过许多故事来说明老子的观点。其中有一个,讲的是楚庄王与孙叔敖的事。孙叔敖是帮助庄王成就霸业的功臣。但是这个功臣,为人处世却十分低调。孙叔敖临终时,把儿子叫到跟前说:老爸生前,多次谢绝了大王的封赏。我死之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加封,而你是谢绝不了的。这样吧,你就挑一块最差的。儿子果真按照他爸的嘱咐去做,结果怎么样呢?按照楚国的政策,功臣的封地,两代以后就要收回,只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延续了好几代。为什么?就因为他那块地太差了,鬼都不要。于是韩非说,这就是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啊!
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绝不是要你下死力,建得牢牢的,抱得死死的。事实上,你建得再牢,也能拔起;抱得再紧,也能挣脱。美国的世贸大楼建得牢不牢?牢。怎么样了呢?防不胜防嘛!所以,不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你真正要做的,是打消别人动摇、挣脱的念头,甚至根本就不会有这念头。没人想动摇,才叫“善建者不拔”;没人想挣脱,才叫“善抱者不脱”。
这就不折不扣地是“弱者生存”。有趣的是,老子的这一套,并非只有弱势群体才听得进,权势人物也受用的。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或一定就是强势。就算强势,他也是孤家寡人,哪里敌得上众人觊觎?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怎么用?装。《老子》书中,有一个词用得很频繁,这就是“若”。比方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个“若”,可以翻译为“就像”,也可以理解为“好像”,张舜徽先生则说“不外一个装字”。
除了“装”,还有“忍”。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冲上去的就死,不敢冲上去的就活。注意,他在讲不要冲锋的时候,用的词是“敢”(勇)。显然,在他看来,不做也是需要勇气的,恐怕还更需要勇气。敢不,是很难的。
看来,《老子》这本书,真可谓“最抽象也最实用”。
附:积累卡片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多义实词
4.重点虚词
复众人之.所过助词,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
5.词类活用
词语例句解析
欲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
寿死而不亡者寿.名词作形容词,长寿
6.特殊句式
句式例句解析
判断句死而不亡者寿无标志的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正常语序为“于毫末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常语序为“于累土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常语序为“于足下始”
宾语前置句
自胜者强正常语序为“胜自”自知者明正常语序为“知自”
第5课五石之瓠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赠送)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种植)之成而实五石
...(能容得下五石的
东西)。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
..(把……做成)瓢,则瓠落
..(宽大空廓的样子)无
所容
..(容得下它的东西)。非不呺.
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击破)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同“皲”,皮肤冻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漂洗) (同“纩”,丝绵絮)为事.(职业)。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卖)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
王使之将.(带兵)。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割地)而封.(封赏)之。能不龟手一.(相同,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行业范文高中语文 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二单元 学段一 文本前(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