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二)智力及其测量
1、什么是智力: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2、智力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信度、效度、标准化。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四)能力的发展变化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动机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
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1)什么是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是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
①启动机能;②维持功能;③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
①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④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1)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2)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情绪
(一)情绪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的分类
(1)基本的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的性质
(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4)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①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②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2)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①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③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1)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2)情绪的表达
①面部表情;②身段表情与手势;③言语表情。
(二)压力、情绪与健康
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1)压力的性质: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形成的。
(2)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人格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另一个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1)气质
①什么是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
②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③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神经系统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多血质相对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型);胆汁质相对于兴奋型(强、不平衡型);粘液质相对于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弱型相对于抑郁质。
(2)性格
①什么是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
②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
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二)人格的形成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自然环境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一)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条)
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值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际关系协调;③性别角色分化;④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的促进
(1)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与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治与发展并重。
(2)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的实质
(1)什么是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语言等媒介,与来访者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②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
(3)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②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
2、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
(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①理解支持原则;②保密性原则;③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④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⑤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⑥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2)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①建立关系:热情接待,讲明性质与原则,建立初步信任关系;②了解问题:掌握求助者的意图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③分析诊断;认识求助者的问题类型、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帮助方法;④帮助指导:与求助者共商对策,以求解决问题并促进发展;⑤结束咨询: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了解。
(3)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①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②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③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性别角色
(1)青少年的性别意识的发展
①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②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③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④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2)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教育
①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②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③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
2、自我意识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
①全面认识自我;②积极接纳自我;③努力改善自我。
3、人际关系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心理学基础知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