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听课反思
谭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大家带入了广阔的大草原,一连串的图片,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认识大自然,为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引导学生全身心表演,思维活动与情感活动同时调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知识点及难点“ⅩⅩ Ⅹ?ⅩO”的解决,非常巧妙,声音的处理用马儿跑近“渐强”,马儿跑远“渐弱”,根据马跑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声音,带领学生体验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力度变化规律。练习到位,有趣有效,附点的特性也通过动作记忆更深刻,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完整唱好歌曲后,引导小朋友为歌曲加入动作,以表现活泼形象的.“小牧童”。学生在歌唱、舞蹈、表演的活动中,自主地合作、探究,在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看、说、唱、跳”等多种身心情感交互活动中,体验了音乐的乐趣。
这首歌曲我是让同学们感受到放牧孩子的心情及他们的生活背景,在音乐中感受牧童生活的变化,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牧童之歌》。因为我们是城市里的孩子,能够通过歌曲感觉到他们对草原的热爱。以及小牧童生活的向往。每个同学都能够很完整的唱好歌曲,课堂效果我非常满意。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其中第二乐句第一小节“6”到“6”的八度跳进会形成演唱上的难点。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结合三年级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本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解决节奏难点
歌曲的第三乐句连续用了四个小节的附点节奏,表现了牧童骑马的动感。所以,我就以马为题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辽阔的大草原,让学生听一听大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仔细听辨。原来是马蹄声,出示马蹄节奏“XXX·X”,学生认识附点,知道附点八分音符要读得稍微长一点,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读得稍微短一点。然后过渡到连续四个小节的马蹄节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上的难点。在朗读节奏的同时引导学生配合上骑马的动作,又加上牧童策马扬鞭的动作,很自然地过渡到两声部的节奏练习。
二、仔细听辨,解决音高难点
歌曲的第二乐句第一小节,节奏拉宽,“6”到“6”的八度跳进,会给演唱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孩子找不准音。在这一点的教学中,我先是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运用柯尔达手势直观的向学生表现出音高的位置,遇到高音时提醒学生靠气息的支持把音唱上去,不能喊叫。
以上是我在《牧童之歌》一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解决方案。课后,李老师对我的本次课进行了评说,并提出了切实的课堂教学问题,如
一、应根据歌曲所表现的音乐要素,选择正确的伴奏音型,引起学生对歌曲情感、速度的准确把握。本以为琶音适用于任何一种歌曲,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歌曲速度的掌握总是有问题,课后,李老师讲了,小学生歌曲多是欢快活泼的,所以在选择钢琴伴奏时,引起学生对歌曲情感、速度的准确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二、歌曲的细节处理还需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动态生成的难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仔细斟酌。学生演唱歌曲的第一乐句时,根据以往的语言习惯很容易将两个“慢”连起来,怎样引导学生区别这两个“慢”,并唱准第一个“慢”的一字多音呢?我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听辨比较自己唱的和老师唱的有什么不一样,并分析第一个慢应该唱几个音,这样漫漫地引导学生唱会。
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样讲真的很有道理,所以每上一节课后自己都能从这门艺术中找到新的艺术点,其实,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就要我不断的努力学习。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其中第二乐句第一小节“6”到“6”的八度跳进会形成演唱上的难点。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歌曲的第三乐句连续用了四个小节的附点节奏,表现了牧童骑马的动感。所以,我就以马为题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辽阔的大草原,让学生听一听大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仔细听辨。原来是马蹄声,出示马蹄节奏“xxx.x|xxx.x|”,学生认识附点,知道附点八分音符要读得稍微长一点,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读得稍微短一点。然后过渡到连续四个小节的马蹄节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上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课堂教学问题,如:
一、忽略歌曲中音高难点。歌曲的第二乐句第一小节,节奏拉宽,“6”到“6”的八度跳进,会给演唱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孩子找不准音。
二、教学活动过于单一。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歌唱声音,对表现歌曲设计地较为简单,显得课堂气氛平淡。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形式,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用美的声音演唱。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创设情境,解决节奏难点。歌曲的第三乐句连续用了四个小节的附点节奏,表现了牧童骑马的动感。所以,我就以马为题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辽阔的大草原,让学生听一听大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仔细听辨。原来是马蹄声,出示马蹄节奏“X”,学生认识附点,知道附点八分音符要读得稍微长一点,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读得稍微短一点。然后过渡到连续四个小节的马蹄节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上的难点。在朗读节奏的同时引导学生配合上骑马的`动作,又加上牧童策马扬鞭的动作,很自然地过渡到两声部的节奏练习。再次,仔细听辨,解决音高难点。歌曲的第二乐句第一小节,节奏拉宽,“6”到“6”的八度跳进,会给演唱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孩子找不准音。在这一点的教学中,我先是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运用柯尔达手势直观的向学生表现出音高的位置,遇到高音时提醒学生靠气息的支持把音唱上去,不能喊叫。
以上是我在《牧童之歌》一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解决方案。《牧童之歌》的教学,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谈话、表扬、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受到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在本节课结束时从学生的唱、跳、说、表演等环节看出学生能有感情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的表达出歌曲能容,并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歌曲已经。
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表演方式还可以更多种多样,由于引导以及时间限制在这一环节没能让学生充分的表现以便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要求我要不断的努力钻研新课标,探索新思路!
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描写了一位儿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泼优美,在节奏方面有一个特点是“切分节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我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游戏练习。但练习完以后,在学生唱歌曲的旋律时,事与愿违,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第二小节是切分音,学生要么一二小节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没有切分音,与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径庭。学生学的很困难。但是在整句合起来的时候还是错了。这是二声部的歌曲,教师用书上是两个课时完成的内容,而我却压缩在一节课中完成,同学们学得有些吃力。
课后,有的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这首歌好听是好听,但是很难学。”唉!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呢?于是我静静地思考,后来在上其他班这首歌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听唱两三遍,然后再弹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当学生听琴声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学生跟着旋律轻声地唱了出来,当我再弹第三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伴随着琴声唱出来。那个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节奏居然不攻自破。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也充满欣喜的表情。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我想,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魅力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牧童》。
2.学习古诗,理解故事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 教学重难点】
1.边诵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体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和童年有关的古诗《牧童》,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讲解“牧”字的偏旁,读题。
3.复习古诗的学法
(1)对照注释 (2)查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图
板书:看—查—联—照
二、学习古诗
(一)自主读诗,理解大意。
(二)诵读指导
1.教师指导诵读:
想象:铺(望无际 郁郁葱葱)
听音乐:弄(悠扬 优美 动听)
动作演示:归(悠闲 惬意)
猜测:卧(舒适 安闲)
2.整体诵读
3.写法指导
(1)有远及近
(2)景人情的融合
三、拓展练笔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牧童睡着了,他会梦到什么呢?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牧童之歌》听课反思(集锦9篇)(歌曲《牧童之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