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壮集体产业促长效
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点。
结合河西村资源优势,_带领河西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一班人决定以建设标准化种养殖业示范基地为抓手,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证长效发展。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将老村部改造成茶叶加工厂,每年实现租赁收入20000元;流转农民土地140亩建设标准化茶园,实行公司+农户模式运作,年增强集体经济20000元,并带动一片贫困户增收;二是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25亩,实现承包收入30000元;三是建标准化养鹅场一个,年增加集体经济8000元;四是发展光伏发电,20__年建120KV光伏电站一个,今年6月又建60KV光伏电站一个,实现集体收入近200000元。
一大批产业扶贫政策落地见效,河西村的贫困群众无不称赞这个市里来的“袁队长”,_总是回答道:“应该感恩党的扶贫开发政策,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扶贫干部!”
七、难忠孝,无奈愧疚泪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自古忠孝难全。驻村后,_唯一牵挂的就是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妻子和70多岁双面失明的老岳母。_说:“母亲年事已高,身体还算硬朗,有兄嫂照顾,还算欣慰。妻子工作在寿县,岳母与我们一起生活,平常由妻子照料岳母日常起居,很是不易!”
当初,_主动下派,妻子虽然不舍,但还是支持理解的。“对于家人,我很心慰,也很愧疚。欣慰的是,妻子无私照顾老人,我能全身心的投入扶贫工作之中,无后顾之忧。”_补充道。
今年3月份,正当_积极争取落实河西村光伏发电第二期项目时,接到了远在老家妻子的电话。电话那头,妻子微微的说:“绪汉,我身体有点不舒服,陪我到大医院去看看吧”。问妻子具体情况,妻子又不肯说。话语中_明显感觉到了妻子的情绪低落,但又强忍坚强。
放下电话,_开始担心,只知道情况可能有些“不好”,妻子本身就在县医院上班,没有大事,是不会主动让他陪她去大医院看病的,胡思乱想中,_眼角湿润了。履行请假手续,回到家后,看到妻子憔悴的脸庞,_的泪再也控制不住了。后经市人民医院复查,最终_陪同妻子在省立医院做了手术……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是__最惦记的大事。_说:“下一步,河西村将按照十九大绘制的美丽乡村蓝图,继续努力,砥砺前行,用心、用力、用情做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让贫困户稳定脱贫,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绝不辜负各级党委政府的希望和群众的期盼!”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_村支部书记_就带领该村群众积极投入到扶贫建设当中,组织村民大力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保证农户持续增收;实施村容村貌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开展政策宣传,确保物质、精神齐脱贫。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他带领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队一道,进村入户,对贫困户多次进行遍访,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_村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本村基础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确立了本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制定出了
“_村整村脱贫规划”,科学合理的绘制了_村脱贫攻坚蓝图,为_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渠道精准帮扶,确保脱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抓好主导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产业化扶贫。他带头成立了城口县坪坝镇猕猴桃种植股份合作社,借助坪坝镇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优势,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扶持村主导产业猕猴桃500余亩,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猕猴桃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成立猕猴桃种植微型企业19家,农户以土地入股参加合作社,猕猴桃出售前,通过获取劳动报酬和收取土地租金获得收益,猕猴桃开始产出后,则凭股份年终分红。通过土地出租入社、劳务输出和股份分红的利益链接机制吸纳45户贫困户入社,常年吸纳贫困户务工120人次。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增收、共同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产业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二是抓好山地鸡养殖,帮助贫困户致富增收。根据坪坝镇特色产业奖补方案,结合贫困户发展实际,对贫困户养殖山地鸡进行产业奖补。每修建一个标准鸡舍补助资金1000元,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每户发放鸡苗200羽,每羽鸡苗发放全价饲料1斤,并与鹏城源公司签订认购合同,解决贫困户养殖后顾之忧,截止目前,全村共计修建标准鸡舍16间,发放鸡苗1450羽,补助饲料1450斤。三是抓好村容户貌整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院坝整治、修建人行便道、维修村级公路、增设垃圾桶(池)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完善了_村的基础设施,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抓好搬迁安置、民政兜底和培训就业等其他工作,全村深度搬迁贫困户3户,预计10月份全部竣工,民政兜底贫困户9户,开展猕猴桃种植专业技术培训3次,参训人员120人次。
三、全方位开展政策宣传,确保物质、精神齐脱贫。
通过宣传标语、入户宣传、“一对一”帮教和政策培训会等多形式,让贫困户和广大村民了解脱贫攻坚“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纠正少数群众“等靠要”思想,坚持做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齐步走”,促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
双河村四组的梅坤平,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干着农活养活家,他所在的双河村是深度贫困村,交通条件落后,产业贫瘠。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下,他逐渐走上了致富路,实现了脱贫梦。
在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他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认真学习养蚕、炒茶制茶等相关技术,大力发展桑树、茶叶等产业。桑园从1亩发展到现在的6亩,茶园从2亩发展到20亩,仅茶叶产业和蚕桑产业,他的年收入就达到了3万多元,这也极大的增加了他发展产业的信心,也带动了其他群众的积极性。
20__年,在分散搬迁政策的帮扶下,梅坤平从偏远的山坡,搬到村里交通便利的大路边。“搬下来后条件好了很多,我就想不能等靠要,要给自己多找些路子来提高收入,几经考察,我决定办一个小卖部,一来方便村民采购,二来也算给自己找点事做。”谈到这里他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我的小卖部每年能收入2万多元呢!”5月份,梅坤平主动递交了脱贫申请书,自愿脱贫,他说靠着他的产业和小生意,他已经完全可以致富了。同年,勤劳的他又盖起了100㎡的养蚕工厂,带动4户贫困户务工收入。
随着收入不断增加,梅坤平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同村的邓选凤住在偏远的高山上,是一名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儿女常年在外,老人时常会步行三四公里,去他的小卖部买点生活用品,梅坤平见状便与妻子商量,为居住偏远的老人送货上门。“姨你还缺啥我下次来给你捎上来?婶子上次那个米快吃完了吧?要啥了给我打电话。”在双河村,经常会见到他到处奔走,为出行不便的住户送货上门。“我以前也住在山脑上,买点东西了全靠背篓背、肩膀扛,现在我的日子好了,也不能忘本啊。是党和政府把我帮扶起来的,我自然要多帮助别人,来回馈党恩才对。”
20__年春节期间,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然后迅速蔓延全国各地,这场疫情强度之大,波及面积之广,十分罕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疫情发生后,正月初二,梅坤平自愿报名参加双河村疫情防控工作,主动担起联防联控网格化管理网格长一职,积极开展大排查工作,每天他都在他的网格里,不断宣传、排查,并将摸排情况及时上报。协助镇村对湖北返乡人员按照防疫办法进行密切监控,积极践行日报告制度,确保防范及时、监控到位。在了解到他的网格里刘俊将于正月十六举办婚礼时,他立即对其进行劝说,号召他响应“丧事简办、喜事停办”的倡议,推迟婚礼。在打好疫情防卫阻击战的同时,春耕生产拉开了帷幕,他考虑到村民肯定对肥料又大量需求,于是,他多方联系,最终调运2吨化肥以解群众燃眉之急,为春耕生产提供了保障。
在我们生活中,总有像梅坤平一样的人,他们像蛹一样,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厚积薄发,随时准备着破蛹而出,变成一只亮丽的蝴蝶,而后展翅飞翔。
张凤荣,男,陕西省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岭沟村四组村民,现年48岁,家里有5口人,张凤荣和妻子、父亲以及两个儿子。张凤荣的父亲患有脑梗病,为了给父亲看病以及吃药,他先后花去了几万元,使这个本就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贫困的深渊,其大儿子张龙也正在读高中,花费也较大,小儿子在上幼儿园。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生活的担子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但他是一个不认输、不服输的人。他为了让父亲得到更好的治疗,为了孩子能够无所忧虑的读书,他默默选择一个人扛下这个家庭的所有负担,他在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开辟了新的人生之路,也为早日脱贫创造了开端。
创业的初期是艰难的,也是艰辛的。20__年,张凤荣经过市场考察和分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养猪业,但由于缺少养猪经验,疫病防控不到位,死亡率高,养猪整体效益一直不好。但他毫不气馁,购买了许多养猪方面的书籍,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一本本的啃,终于慢慢地掌握了猪的适应期、增肉期、催肥期的养殖技术。为给猪添饲料,清扫猪舍,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还要再起来到猪棚转一圈,观察猪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等,如发现异常,及时诊断治疗。虽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他终于全面掌握了全套养猪技术,他养的猪很少生病,个个膘肥体壮,养猪使张凤荣走上了一条致富路,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科技示范户。致富不忘乡亲,他对前来参观学习和取经的群众从来不保留养猪技术和经验,近2年来,他先后帮助了本村和邻村的养殖户9户,覆盖贫困户7户21人。
张凤荣在养猪上成功了,但是他没有忘记农民的根本,即使养猪再挣钱,也不能荒了自己的土地,相反要把责任田间弄的更好才行。望着收成并不理想的耕地,张凤荣决心再闯一闯,他利用养猪赢利,赚取的资金,加大了在土地上的投入,遇到技术问题就找人请教,去问、去学,并经常实地考查,最终他明白了农药的药性及喷施,以及植物的生长周期,也清楚了化肥的结构和功能,凭着不怕吃苦的韧劲和坚持钻研的精神,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当地养殖、种植户的交流,他得到了丰富的经验,他栽植优质板栗3亩,核桃2亩,当季蔬菜每日都有,又为家庭增添了一条增收的渠道。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脱贫攻坚十佳感动人物事迹(精选5篇)(脱贫攻坚十佳感动人物事迹(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