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堂教学实录(共12篇)(小学五(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7-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师:写敌人,是为了衬托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因为敌人是如此的残暴,所以我们才毫不手软。

生:我觉得如果没有敌人的话就显不出五位战士的英勇奋战。

师:是的,同学们,以后在读英雄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一边要盯着英雄一边要盯着敌人。看看他们是怎么通过对比来突出英雄的形象的。一起来把写敌人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写敌人的句子,生齐读。)

师:我又想问大家,如果《狼牙山五壮士》的四、五两段,直接改为“五位战士在顶峰英勇歼敌,战果辉煌”,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样不行,没有写出那五位壮士是怎样打败敌人的。

师:还有谁补充?

(生补充。)

师:把这部分具体写出来,是不是?这位同学很了不起!他的意思说:如果像张老师这么一改,整个战斗仿佛很轻松,一下子就取得了胜利。是不是?所以写英雄的故事,要把英雄人物的言行作为重点来写,而敌方可以稍带几句,就可以了。这个写作策略,我们可以运用。

师:同学们,五位战士在顶峰英勇杀敌,可毕竟寡不敌众,毕竟势单力薄。很快地,他们弹已尽,路已绝。狼牙山上最壮烈的一幕,在棋盘陀顶峰展开。请同学读文章最后几段话。读完之后想一想,如果把五壮士跳崖的这一幕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抓关键词语,用心感受,开始。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纷纷举手。)

师:提醒:读书切忌在匆忙,潜心涵咏滋味长。

师:好,哪位同学先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战士们“眺望”的画面,可以表现雕刻在浮雕上面。

生:我觉得五位壮士跳崖的情形可以雕刻成浮雕。

师:你把这几句话读出来。

(生读。)

师:请坐。我相信有些同学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说,老师,我能把这一幅浮雕般的画面给读出来。谁来把它读出来?

(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

(生齐读。)

师:同学们,可能大家没有留意到一个词语。

(出示课件)

师:看张老师写“屹立”两个字!注意什么偏旁。

(师板书“屹立)

师:什么偏旁?

生:“山”字旁。

师:看到“山”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生:我会产生雄壮而高大的联想。

师:顶天立地,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生:这个从“屹立”体会出,他们笔直地站在那里,就算是刮风下雨都不能将他们吹倒,就算是下雪,他们也跟大山一样不会去躲藏。

师:还是傲然挺立在高高的山上。山还会给你们怎样的联想?

生:我还会想到,他们像大山一样很雄壮地立在那里,好像什么都不能让他们动摇!

第四板块 镌刻屹立群像 升华壮士精魂

师:是的,山是沉稳的,山是雄壮的,山是巍峨的。用“屹立”来写五位壮士站在山顶上,五位壮士也仿佛屹立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仔仔细细地走近了,走近了,最后一次凝望着他们屹立在顶峰的样子。

(生看着课件——人物插图放大。)

师:这是五个人的团队,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就是这个团队完成了艰难的掩护任务,就是这个团队完成了英勇杀敌的光荣任务。文章有一段话,集中地写到了五位壮士并肩战斗的画面,哪一段?

生:第二段。

(课件出示第二段)

师:来,让我们用深情朗读,一起重温他们当时战斗的画面。

(师生合作读。师叫出名字,生接下去读。)

师:这,就是他们并肩战斗时的浮雕。而此时此刻,狼牙山顶峰,屹立着的是这样五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让我们走近了细细地看。

(放大图片,课件依次出示五位壮士的名字。)

师:这是马宝玉,边上的这个是胡福才,后边的这个是胡德林,这个是宋学义,这个是葛振林。请同学仔仔细细地观察他们的站立姿势,他们的拳头,他们脸上的表情,他们的眼神,如果让你拿起笔来把其中的一位战士屹立的姿势展开来写几句话,你会怎么写呢?

(师给学生分组分角色写。播放轻轻的背景音乐,练笔5分钟。)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有这样一幅浮雕:五位战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部队主力和群众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生1:班长马宝玉的衣服已经破破烂烂,可他那紧握的拳头,他那坚定地眼神告诉中国人民:胜利的一天必将到来!

师:如果你能将你的感情融人进去一定会更好。

(生动情再读。)

生2:副班长葛振林屹立在凹凸不平的岩石上,眉毛斜竖在历经磨难的脸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前方,头昂得高高的,破碎不堪的衣裳在身上飞扬,双脚呈人字形,稳稳地站在悬崖上!

生3:胡福才瞪着眼睛,抓紧了拳头,仿佛在说:你们日本人牛什么牛,就算你们有飞机大炮,我们照样可以将你打倒!

生4:战士宋学义站在狼牙山顶峰,眼睛藐视敌人,脸绷得紧紧的,手握紧拳头。

师:五位壮士,五座丰碑,头顶蓝天,脚踩巨石。他们,和狼牙山融为一体,永远地屹立在狼牙山上,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这真是“易水千古悲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

第五板块还原鲜活史实引发多元思考

(师板书诗句,生齐读后,课件出示余药夫的亲笔书信。)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这句诗,不是张老师想出来的,而是一个叫余药夫的狼牙山人,在为五壮土所题写的一句话。余药夫是何许人也?

出示课件

“两位英雄跳崖后,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但伤得很重。葛振林苏醒后挣扎着爬上来,又帮助不远处的宋学义爬上崖头,他二人拄着棍子往棋盘陀古庙方向挪着。我辨清他们是两个负伤的八路军战士,所以就上前扶着他们。我们3人走走停停,到了棋盘石山腰的古庙。

“第二天,时近中午,李元忠老道回到庙里,听我介绍两位是跳崖受伤的,立即双手合起来深施一礼,说他昨日躲在崖缝,正好看到八路军抗击敌人,舍身跳崖的壮举,还看见日本鬼子在八路军跳崖处列队行礼,说明被八路军的精神折服了。”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很惊奇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葛振林和宋学义并没有死。

师:同学,请把你的“并没有死”换一种说法。

生:并没有牺牲。

师:“并没有牺牲也换一种说法,他们?

生:并没有捐躯……

师:应该说“幸运地活了下来”。“并没有死”和“幸运地活了下来”那是两种感情。好,这是你的第一个发现,第二个发现是?

生:第二个发现是,写这句话的那个人救了两位英雄。

师:嗯,把你的两个发现整合在一起就是,余药夫把他们救了,是吧?第二个发现呢?

生:第二个发现是,日本鬼子在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甚至列队行礼。

师:张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被深深地震撼了!最后,请同学们深入、独立地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来有可能重新编写教科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结尾,该不该将两位战士幸存的事实和敌军向战士致敬的细节写进去?思考一分钟。

生:我觉得应该可以写进去。因为也能体现出日本人也有一种良心。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为了把日本人写得有良心而把它写进去?是不是?我想说你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表达出来!如果写进去是为了把日本人写得有良心,我宁可你不要写。想到了吗?先站着,让大家帮你想一想。

生:我认为应该写进去,这样写出了连敌人都被他们的事迹给感动了,这样就更加能写出他们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无畏!

师:嗯,不是说被感动了,是被他们震撼了,折服了。一个感动还太轻了,是不是?说得好!

生:我觉得也应该加进去,这样能体现出他们当时跳崖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定,连那些没有良心的日本人都给折服了!

师:一刹那间,良心发现,残暴的敌人被五壮士跳崖的壮举折服了。是啊,赢得敌人的尊敬才是真正的胜利,是不是?

(师转身问刚才站着的学生。)

师: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好,请坐。写进去,不是为了表现他们有良心。有没有不同意写进去的?

生:我觉得两位战士幸存的可以写进去,日军敬礼的细节可以不写进去。

师:为什么?

生:这样就感觉那五位战士帮助了日本人一样。

师:帮助日本人,就让人感觉日本人没那么坏的,容易误导。好,这是你的观点。

生:我觉得吧,这两位战士幸存的就可以不用写进去了,呃,这两位战士本来和他们那三个很好的朋友一起跳崖的,他们五个人全都已经抱着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就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决心去跳崖了,根本没想过自己还能活下来。只想过,为将来的新中国献身是一种很骄傲的事情。

师:嗯,你的意思就是说,他们要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就要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一种义气。但是,活着不好吗?更有力量为革命做贡献!再说,难道活着就不是壮士了?我们来看看老师和编辑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依次呈现如下材料)

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留有余味;在悲壮中,结束行文,给小读者留下探究的空间。 ——某学校王老师

将日军向五壮士致敬的细节写进课文,有美化日本人的嫌疑,且和课文整体情感基调不吻合。 ——某学校郑老师

课文是根据报告文学《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节选的。文学创作,可以不用将史实全部写进去。 ——某编辑部编辑

屏幕继续出示

五位壮士,

在完成掩护任务后,

主动放弃活着的希望,

选择绝路的一刹那,

他们就成为了豪壮之士。

而弹尽路绝之际,

镇定从容地跳下悬崖,

更是那样地悲壮。

他们,无愧于壮士的称号!

两位壮士幸运地活着,

只能证明生命的顽强。

而日军向我们致敬的细节,

不正告诉我们:

赢得敌人的尊敬,

才是最大的胜利?

师:究竟,你觉得谁的说法有道理?不用忙着下结论。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慢慢思考!

篇2:《狼牙山五壮士》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三、审题(一、读课文。二、质疑。略):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人物。

师: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小学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堂教学实录(共12篇)(小学五(2)在线全文阅读。

小学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堂教学实录(共12篇)(小学五(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fanwen/181916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