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乡村浓浓的年味的散文(精选4篇)(乡村浓情的意思)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8-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篇1: 依恋乡村浓浓的年味的散文

依恋乡村浓浓的年味的散文

这些年,或许是因为平时像过年一样的日子太多,总觉得年味愈来愈淡,也就觉得过年不再那么让人兴奋和激动了。于是,内心总有一种怀旧心理,总是依恋幼时乡村那浓浓的年味……

苏北的乡村,随着小年的到来,春节随之拉开了帷幕,年味也便渐渐地浓了起来。

家乡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每年的这天,家家都会忙碌个不停。清扫庭院、张贴灶王像、做祭灶饼……到了晚上,家家还要举行祭送灶王仪式,听父亲说,每到小年,灶王爷就会来到人间,查看人间的善与恶,然后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从而来决定来年各家的吉凶。人们为了让灶王爷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便家家做上祭灶饼,供奉灶王爷,以此来堵灶王爷的嘴。所以,家家的灶台便贴上灶王爷的画像,画像两边还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

祭送灶王爷的仪式虽说简单,却是十分隆重。整个仪式中,小孩子是万万不可随便说笑的,否则,定会挨上父母亲的一顿臭骂。祭灶时,父辈们在灶王爷像前摆上酒浆、祭灶饼等供品,跪在灶王爷的画前,恭恭敬敬地磕头,乞求灶王爷到玉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以求来年全家老少能健康平安,无病无灾。随后全家老少才能围坐在桌旁,吃着香喷喷的祭灶饼和一年难得吃几回的鸡鱼肉蛋。

年前的几天,对于大人们来说是忙碌的。男人们要杀猪宰鸡、磨面蒸馍、置办年货。女人们要掸尘除垢、清扫庭院、剪窗花、做灯笼、贴年画。而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最快乐的时光。有的把猪尿泡吹得像气球一样举着乱跑,有的把一串串鱼泡放在脚下踩得“啪啪”地响,有的把鞭炮拴在自家的狗尾巴上,看那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惊吓的狗怎样玩命地逃窜,有的把炮竹放在铁桶里燃放,看那被类似机关枪“哒哒哒”的声音受惊的家禽是怎样扑棱着翅膀没命似地乱钻……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和大年三十的上午,村庄是平静而祥和的,集镇上却热闹了起来。天刚亮,集镇上便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各种菜摊占满了整个街道,来来往往的人流只能缓缓地一点一点向前挪动。一时,吆喝声、欢笑声、鞭炮声交杂在一起,人们即使面对面说话也听不清楚。此时的人们,都已省略了语言,相识的,不相识的,相视微微一笑,算是对对方节日的祝福……

大年三十,天还没亮,大人们便起床了。放完鞭炮,贴上通红的春联和漂亮的年画,吃完早饭,便忙着一年来最丰盛的午餐。这一天,即使天天吵打的夫妻也不再吵闹,即使最严厉的父亲对待自己再顽皮的孩子也会纵容。辛苦忙碌一年了,在这喜气洋洋的节日,无论是穷是富,无论吃孬吃好,谁都想有一个好的心情。

下午,女人们便忙着和面、剁馅、包饺子,准备着年夜饭,男人们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下个小注,打打麻将、推推牌九、玩玩扑克,无论是输是赢,皆大欢喜。赢了,就预示着新的一年财源旺盛。输了,输钱免灾,预示着新的一年全家老少健康平安,无病无灾……

天一擦黑,全家老少围被而坐,一起守岁。那时候,家乡的乡村还很贫穷,也没通电,别说电视机,就连收音机也很稀罕,就别说能看上春节联欢晚会了。人们平日享受的精神食粮,仅仅是每月能看上一次露天电影和偶尔听听评书。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村里小学校长从他在县城里当官的儿子那儿搬来了一台十七嫉暮诎拙傻缡樱人们才从此从春节联欢晚会上感受到精神上的快乐。好听的通俗歌曲、好笑的`相声小品,精彩的舞蹈……给父老乡亲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人们盼望着乡村能早日安上电灯,装上电话,像城市里的人那样衣食无忧,自家拥有一台电视机,举家坐在屋里,过上祥和、幸福的日子……

吃罢年夜饭,还未到子夜,男人们便纷纷挑着水桶,向村前的唯一那口老井跑去,争着去挑“富贵水”。据老人们说,第一个抢到“富贵水”的人,会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大富大贵。至于“富贵水”起源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证。自我记事起,家乡便有这个风俗。有一年除夕夜,8岁的我跟着父亲来到那口井旁,只见前面已排着很长很长的等着挑“富贵水”的队伍。子夜时分,当排在第一的那个小伙子得意洋洋地点燃鞭炮后从井里提上第一桶“富贵水”时,我急了,连忙跑到他的水桶边,低下头去,不顾水的冰凉,张口就是一气猛饮,然后蹦跳着高喊:“我抢到富贵水了!我抢到富贵水了!”逗得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那个本来第一个抢到“富贵水”的小伙子气得面色苍白,哭笑不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父亲表面上绷着脸儿骂了我一通,可一到家里,第一次在我母亲面前着实将我夸赞了一回。母亲听了,笑得连眼泪也流了出来……

大年初一,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一睁眼,便连忙从床上爬起,来到父母亲的面前,“咚咚咚”磕一阵响头,向父母亲要过压岁钱,便飞一般地跑出门去,挨家挨户去磕头“拜年”。有的给一把瓜子,有的给一把花生,有时还能拜来几个5分的硬币。水过地皮湿,没有一家头是白磕的。一圈儿下来,衣服的口袋便满满的,急急地跑回家去,将衣袋掏空,又跑了出去……

初一的早餐和午餐,向来是吃饺子的。包饺子时,家家都有包“吉祥钱”的习俗。即把一个5分钱的硬币,包在饺子里,最后看看全家谁能吃到这个钱。别人家谁吃着“吉祥钱”我不知道,可我家年年初一的“吉祥钱”大都是我吃着。因为在母亲包这个“吉祥钱”时,我记住了这个包着“吉祥钱”饺子所放的位置,然后悄悄地把这个饺子掐上花边作为记号。盛水饺时,我便专注地寻找着这个饺子。有一年,我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个饺子,水饺吃完了,全家人谁也没有吃到。原来,这个包着“吉祥钱”的饺子被煮破了,“吉祥钱”掉在了饺汤里……

一到正月初三,便是跟着父母亲走亲戚的时间了。去姑母家,去姨母家,去舅舅家……磕几个头,拜个晚年,回来时自然也能带回几个红包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自然要热闹一番的,家家户户的门边挂上了红灯笼。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只是那时的元宵是米面做皮,红糖作馅。出锅的元宵黏黏的,外凉内热,须是慢慢地吃,否则会被烫着。可幼时的我总是囫囵吞枣,一口吞下,每一次都被烫得直翻白眼,有一回,还烫伤了喉咙,几天吃不下饭……

元宵节的晚上是最热闹的时候,月明星稀,红灯闪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朵朵烟花在天空五彩缤纷般绽放。学校的操场上,每年总要举行文艺演出。像那些跑旱船、踩高跷、舞龙等节目,使节日的气氛愈加浓郁。

正月十五一过,年味也就渐渐淡了。可一到农历二月初二,年味便又会再度浓郁起来。

在我的家乡苏北,有这样一个风俗,在农历二月初二的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早起,扫净门前的尘土后,便用铁锹端着锅灶灰在门前画两个大大的圆圈,再放上一把大米或麦子,名曰“粮囤”,以此期冀今年能五谷丰收,粮食满囤。而每一个孩子则会在这一天到集镇上去剃头,正如家乡的童谣所唱:“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孩子剃光头……”

晚上自然还是孩子的天下,燃放鞭炮和烟花,挂上红灯笼,然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相约来到村前的田野,欢叫着,嬉闹着,将点燃的火把一次又一次地抛向漆黑的天空……父母亲把正月里储存的鱼肉全部拿出,让孩子们再一次解解口馋。

此后,年味已尽,勤劳质朴的父老乡亲依旧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下一个春节的来临……

如今,昔日贫穷的乡村已彻底改变了摸样,像过年那样的日子已属平常,只是,每当春节来临,大人们已不再兴奋和激动,孩子们忙于上网也不再过于好奇。一些古老的民俗名存实亡,过年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点缀。面对越来越淡的“年味”,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依恋,这种依恋,也许缘于内心深处浓浓的怀旧心理,也许缘于今日内心对“年味”感觉的改变……

篇2:乡村年味优美散文

乡村年味优美散文

我的童年在乡下度过,曾有人说:“一个孩子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是幸运的际遇。”一想到童年,一股浓浓的乡村味扑鼻而来,尤其亲切的是年味。

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从那个物质极匮乏的年代过来,总盼着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吃糖、吃肉。腊月过半,整个农村因过年而无比忙碌。做豆腐、烙饼、蒸年糕、粘糖??????

最喜爱母亲熬麦牙糖。母亲用玉米面、麦芽粉熬糖稀。我们忙去村中爆包谷花、米花、黄豆什么的,敲些核桃仁、买点花生米。待接近年关的某一天,是粘糖的日子,一家人欢聚一堂。男女老少齐上阵。母亲将糖汁回到锅中,由一个站在灶台后拿锅铲或木片专门搅拌,越搅糖越白、光亮得红里带黄,成色好的糖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诱惑。用温火加热,到锅铲铲上来的糖稀成胶状往下艰难流淌时,是粘米花的火候了。母亲将米花粒往盆里盛,再把糖汁舀几勺浇在蚂蚁蛋般的米花堆上,拌匀,糖多了腻,少了不粘连,一切得讲究恰到好处。父亲搬来大菜板铺在桌上。再用豆腐架压紧成一箱方块形的米花米糖饼,粘牢后投到簸箕内。稍冷却后,父亲开始切了。把菜刀磨快,切成长条,再切小片。父亲刀功很好,下刀快而干脆,切成的米花糖很薄,匀称地铺在菜板上像一副扑克牌。苏麻糖、籼米糖、黄豆糖,还有鸡蛋糕,一切如法炮制。随后整齐地排列到纸箱中,防止变形。

父亲切的时候,我们弟妹总围在他身边。有时把砧板上的屑渣扫于掌心,倒入口中,香极了。甜丝丝脆生生的,那滋味不能不让人觉得生活是美的。若嫌不够过瘾,拿一片父亲切得方正的糖,往锅里蘸,热而有些像黄金的糖,甜得你吃不了几口就作罢,看着呢,又不眼馋。

等糖热到一定程度,在锅铲沿上的糖已流不动,脆硬得你用手指一弹,便像碎玻璃一样飞溅开来。这是该捏苞谷花团的时候了。母亲在另一口锅中放好整理干净的米花或苞谷花,浇糖、拌匀,这时全家人的手都往锅中捞,大人捏大团,小人捏小团。我们力小,捏不牢,父亲捏的苞谷花团像个铁球。就算天阴下雨也不回潮散开。若还有余糖,便把核桃仁、花生米倒入锅中,嵌成硬糖。闲暇时,敲一小块,放入口中,粘乎乎甜蜜蜜脆崩崩,牙口好的人,嚼着那老而脆的,保准比大白兔奶糖耐品味。“咯嗒―咯嗒”既有味道还有嚼头??????

舂饵块、糍粑、天息米、燕麦馒头,是农村过年的另一出戏。大部分农家都安有石碓。临近年节,各家各户都忙碌开了,这村“梆当当”,那寨也“咣啷啷”,整个乡村奏出了一曲特殊韵味的交响乐。不时还会有乐观豪爽的辣妹子“嘻嘻哈哈”的笑声伴随其间。劳动力少的`人家与左邻右舍三亲六友联合行动,相互帮扶。平时寂寞冷清的乡村因年的到来而喧闹起来。大年初一后,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合家坐在火塘边,烧一堆旺火,架上油锅,把自己汗水凝成的粑粑切成片往油中一煎炸,随“噼哩啪啦”的炸声,口腔中的唾液在酥黄的颜色刺激下开始活跃起来。冲几碗盐巴浓茶,或打一桶酥油茶,一顿丰盛的早餐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依恋乡村浓浓的年味的散文(精选4篇)(乡村浓情的意思)在线全文阅读。

依恋乡村浓浓的年味的散文(精选4篇)(乡村浓情的意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fanwen/182446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