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精选6篇)(亚里士多德幸福是什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0-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篇1: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古希腊时期对幸福问题论述最深刻,最系统的人.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认为幸福就是至善,是需要外在善作辅佐的,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得到的`.同时他还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一致性.

作 者:牛海芳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重庆,北碚,400715?刊 名: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4?“”(3)?分类号:B502.233?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现 ??至善 ??外在善 ??中道 ??个体幸福 ??整体幸福 ?

篇2: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概念的内涵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从三个方面界定幸福概念的内涵。

首先,幸福就是至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开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作为生命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于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的幸福,生命就是一个自然的本性的过程,而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是目的与能力自然融合的一个统一体,人的生命当然也包含其中。

“既然一切知识、一切选择都在追求某种善。”在不同等级的善中,幸福则是最完满的善,是一切善的目的,是最终和最大的善。在人的实践的生命中,有些事物是因自身的原因被我们追求,有些事物是因为另一些事物的原因而被我们追求,有些事物被我们追求同时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人们的行为大多是有目的的,众多的行为逐渐排列起来,从前到后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链条。每个行为的价值和意义都要从它们所追求的目的中去获得,而这个目的的价值和意义而又要从下一个目的中获得,这样如此一直下去。如果要使整个目的链条有意义,又不至于陷于无穷的倒退,否则就会陷入无限循环而空洞的循环原因论,那么就必定要有一个尽头和终结,这个尽头和终结也就是最高的目的,即是最高的善。这样才会使人的行为获得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所谓幸福就是至善。

其次,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把最高的善称为幸福,看来是同义语的反复,还应该更着重地谈谈它到底是什么。”在进一步解释幸福是什么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是: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他认为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人的灵魂有逻各斯的部分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里就蕴含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两重维度。

第一重维度是德性。德性是使得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幸福观中特别强调德性。他认为德性是幸福的前提:“一旦没有了德性,他就是极其邪恶和残暴,就会无比放荡和贪婪。”他把人的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两部分。道德德性通过习惯养成,理智德性通过教导生成。理智德性又可分为理论德性和实践理性,其中理智德性是人们最高部分的德性,合乎这种德性的活动才是最完美的幸福。

第二重维度是活动。幸福必须通过德性的活动即实践才能达到,也即是说,并不是拥有了德性就能实现幸福,因为纯粹意义上的思辨而不通过活动是不能达到幸福的,所以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幸福必须通过德性的活动才能达到,德性只是使一个事物状态好而且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前提基础,有了这个前提才可能有幸福的实现。“正如在奥林匹亚大赛上,桂冠并不授予貌美的人和健壮的人,而是授予参加竞技的人。”

再次,幸福的实现必须遵循中道原则。中道原则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追求,是判断善恶的标准、衡量德性的准则。德性是能够让一个事物保持其状态并且让其能进行实现活动的前提。但是德性又会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中道原则本身内含辩证法。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不是绝对的中道,而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其绝对性是指中道是在两个性质或者两个状态这样的一个范围之中,不能超出其外。相对性是指其中道在这两个性质和两个状态之间不是唯一确定的,是可以选择的。如勇敢是恐惧和鲁莽的中道;节制是放纵与冷漠的中道;慷慨是挥霍和吝啬的中道。因此,对于中道原则,既要把握其绝对性又要把握其相对性。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论证

亚里士多德在对幸福概念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又对幸福观作了指向论证。

第一,目的指向论证。一切事物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各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各事物的善。自然界和人类世界都是这样。所以,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某种目的,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目的指向论证包含了两个方面。

目的指向的单一性。每种技艺、每种学科或者每个经过思考的行为和志趣都是以善为目的。因为行为、技艺和学科的种类繁多,所以其各自具体的目的是多样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唯有在他的实现其目的的活动中才能展现其存在。虽然人们追求事物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但这只是具体的目的,最终所有的目的都会指向这个唯一的最高的目的,那就是至善,即幸福。

目的指向的终极性。在行为的领域,不是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存在,否则,就会形成一个轮回。一个目的始终会以另一个目的为目的,以至无穷。如果这样就会陷于无穷后退,一切欲求就都会变成无益的空忙。只有那种因自身被选择而绝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绝对最后的。所以人的一切活动必须有这么一个终极的目的`,那就是幸福。

第二,功能指向论证。要清楚幸福的真正性质是什么,必须首先明白人的功能是什么。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要功能,人的眼、耳、手、足及身体各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亚里士多德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来看,其不同就在于是不是一种道德的生活。人的功能,如果就是心灵遵循或包含着一种理性原理的主动作用,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心灵合于德性的活动。假如德性不止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善的德性的活动。因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人的最根本的本质功能就是心灵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第三,实践指向论证。人的实践的生命活动在本质上有别于动植物的功能性活动,因其实践的自身本性决定的,因而与所有低等生命物的活动区别开来。同时,人的实践的生命活动也有别于职业的活动。实践的生命活动确立着人的种属的可能性的范围。人是什么样的人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取决于他的实践活动,即他在实践的生命活动中所能实现的东西。人的全部一生,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积极地从事这些属于人的实践的生命活动,在这之中才能实现人自身的价值。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于我们构建新时期下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篇3: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幸福问题是主题性的问题,并且与善、德性等问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在他看来,善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而至善即是幸福,幸福同时又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并且合于理智德性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总的来讲,幸福是生活优裕、行为优良的统一,是完满、自足的生活.

作 者:冯显德 FENH Xian-de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5?25(3)?分类号:B502.233?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幸福观 ??善 ??德性 ??公正 ?

篇4: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古希腊时期的幸福观大体上可归结为三大流派,即快乐论,德行论、完善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因崇尚理性、追求人类身心充分发展,既重视快乐的价值又避免了感官快乐主义,被称为完善论.这于现代幸福观的'建构有着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作 者:周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3?25(6)?分类号:B502.233?关键词:幸福 ??自足性 ??至善 ??德性 ?

篇5: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论文

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论文

论文摘要: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幸福 至善 德性 快乐 公正的现实活动

在伦理学中和社会生活中,幸福问题是一个“敞开问题”和“永恒问题”。或许这一问题不该有任何终结性的结论,在探讨幸福的问题时大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但大都有一共同的理想就是追求幸福。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幸福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答案。在古希腊时期,有的将幸福与感观快乐联系起来,感观的快乐与否就表明是不是幸福,其极端表现是纵欲享乐主义,主要代表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还有的是将幸福与道德对立起来,否认感观快乐的价值,把快乐排除与幸福之外,其极端形式是禁欲主义,主要代表是中世纪时期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他们都把人的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剥离开来。换句话说是只择其一,忽视了二者的有机统一,都有很大的不“仁”性和欠缺性。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学科的开创者则不同于这些,他提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是快乐的生活”等思想学说,强调现实生活的完满陛和自我的完善性,还有人的自由而健康的发展,从而对以往的幸福观加以厘清。

一、幸福是至善

“善”最初是描述荷马时代贵族角色的词语,被用于对贵族品质进行描述和评价,后来逐渐扩展到描述和评价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当一个人具有充分履行一定社会责任而表现出来的品质时,他就是善的。而最早提出“善”的概念的是苏格拉底。他提出“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同时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究。比如他说:“善是有秩序的安排;善是自由、自制、自主;美德是善的追求”等等。亚里士多德延用了这个“善”并作为他研究幸福的逻辑起点。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精选6篇)(亚里士多德幸福是什么)在线全文阅读。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精选6篇)(亚里士多德幸福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fanwen/183205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