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肥料》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章重点
1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水、肥、气和热 。
2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第二章重点
1土壤中腐殖质包括 胡敏酸 、 胡敏素 和 富里酸 3个组成成分。
2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3土壤物理性砂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 0.01 毫米。
4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 砂土 、 壤土 和 粘土 3大类。
5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第三章重点
1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变化规律是 南酸北碱 。
2土壤缓冲容量:土壤溶液改变一个pH单位所需要的酸量或碱量,一般用酸碱滴定方法来测定。
3土壤盐基饱和度 : 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与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4土壤胶体为什么具有吸附能力?
土壤胶体不仅表面积很大,而且带有大量电荷,因而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 第四章重点
1土坷垃是一种 块状 土壤结构体。
2土壤孔隙的数量一般根据 土壤容重 和 土壤比重 来计算。
3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比例(一般采用百分数形式)。
4土壤耕性 : 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 5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质量,单位是g/cm3。 6土壤团粒结构体是如何形成的?
团粒状结构体是经过多次复合团聚而形成的。一般先是单粒相互凝聚成复粒或粘团,再经过逐级粘结作用,依次形成微团聚体,微团聚体再经过多次团聚形成较大的团粒。土壤结构体形成过程极其复杂,主要有胶体的凝聚作用、水膜的粘结作用、胶结作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机械作用、生物作用、耕作措施等作用机制。 7说明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良好的团粒结构体一般应具备三方面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大小,过大或过小都对形成适当的孔隙比例不利;具有多级孔隙,大孔隙可通气透水,小孔隙保水保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水稳性、机械稳性和生物学稳定性。
良好的团粒结构性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节土壤水分与空气的矛盾;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稳定土温,调节土壤热状况;改善土壤耕性,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第五章重点
1土壤水分运动包括 液态水运动 和 气态水运动 两种。
2作物对水的需求存在 临界期 和 日最大耗水期 两个关键时期。 3空气的热容量比矿质土壤颗粒的热容量要 小 。
4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萎蔫的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或永久萎蔫点。
5哪些水属于土壤有效水?经验判断将土壤墒情分为哪五类? 土壤有效水是指作物根系能够吸收利用的土壤水分。当根系的吸水能力大于土壤水的吸力时
的土壤水是有效水。吸湿水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吸附力远远大于作物根的吸水力,所以是无效水。水膜外层的膜状水根系能够吸收,所以部分膜状水是有效水。毛管水也是有效水,但重力水由于不在土壤中存留,对作物而言是无效水。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
6说明我国农业水资源状况及水资源匮乏的特点。
我国人均占有水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1/4,每亩占有水量为世界的3/4,约有一半以上的旱地得不到灌溉,是世界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短缺可分为4种类型:资源性缺水;水质不良型缺水;设施型缺水;工程性缺水。我国农业水资源匮缺有以下几个特点:水资源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很不匹配;占国土面积69%的山区、丘陵地区,水源工程建设难度大,缺水严重;降雨集中,年际之间变化大,可利用水量少,旱涝灾害频繁;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很高,接近世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三倍,很难进一步提高利用率;水质差、水污染严重;水分利用率低。 第六章重点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 纬度地带性 和 经度地带性 两种。 第七章重点
1土壤退化最严重的是 土壤侵蚀 和 土壤沙漠化 。 2什么是中低产田?中低产田低产的原因是什么?
中低产田是指以当地大面积近三年平均亩产为基准,低于平均亩产20%以下为低产田,处于平均亩产±20%以内的为中产田,二者一起就称为中低产田。
中低产田的低产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坡地冲蚀、土层浅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少、土壤质地过粘或过砂、土体构型不良、易涝或易旱、土壤盐化、过酸或过碱等;人为因素包括盲目开荒,滥砍滥伐、水利设施不完善,落后的灌溉方法,掠夺性经营、导致土壤肥力日益下降。 3简要说明中低产田的改良的一般途径。
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第八章重点
1主动吸收 : 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2说明作物营养的阶段性以及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
作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期。它包括各个营养阶段,这些营养阶段对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都不同,这就是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些养分的要求绝对量虽然不多,但缺乏或过多时,对作物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危害,即使以后补充也很难纠正或弥补,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的临界期。大多数作物的磷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有一个对某些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最多的时期,这就是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所吸收的养分能发挥最大的潜力,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第九章重点
1科学施肥以四个施肥理论为基础,同时考虑 土壤肥力、 种植制度和 灌溉条件等因素。 2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是 速效养分含量 ,土壤养分供给的容量指标是 缓效养分含量 。
3目标产量:计划获取的作物产量,一般根据土壤肥力来确定,以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4什么是最少养分原理? 作物生长需要吸收多种养分,但决定产量的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此时继续增加其它养分的供给,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而且可能起相反的作用。 5什么是报酬递减规律?
在合理的施肥量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但单位肥料的增产量(即实际报酬)却逐渐减少。此时只有更换新的品种,或采取其它新的技术,才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报酬。
6有哪些方法确定施肥量?
施肥量的确定方法包括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田间试验配方法、计算机推荐施肥方法、营养诊断方法等。其中目标产量配方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田间试验配方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和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营养诊断方法包括土壤诊断法和植株诊断法。 第十章重点
1生物固氮:指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包括共生固氮、联合固氮和自生固氮。 2氮素有哪些营养功能?
氮素是作物体内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维生素等一些生理活性物质的组成元素,对氨基酸、蛋白质、核酸代谢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遗传变异,对作物产量的形成和品质有非常大的影响。 第十三章重点
1我国北方的石灰性土壤常常出现锰的不足,而南方土壤则会出现 锰过多,对作物产生危害 。
2微肥:即微量元素肥料,是指含有硼、锰、锌、铜、钼或铁等微量元素,并作为肥料来使用的物质。 第十四章重点
1绿肥:凡是直接翻压或割下堆沤作为肥料使用的鲜嫩作物都叫作绿肥。 2说明有机肥料的特点与作用。
有机肥料就是由各种有机物料加工而成的肥料。有机肥料种类多、来源广、数量大,不仅含有作物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但是养分含量低,肥效缓慢,加工制造和施用时需要较多的劳力和运输力。有机肥料的作用包括:改良和培肥土壤;活化土壤养分,平衡养分供给;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作物生长,改善作物产品的品质;减轻环境污染,节约能源。 3介绍有机肥料高温发酵堆制技术。
有机肥料的堆制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发热阶段、高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堆制的条件包括:水分、空气、温度、物料的碳氮比、酸碱度等。腐熟的有机物料一般为黑褐色,汁液浅棕色或无色,有臭味,材料完全变形,很容易破碎。 第十五章重点
什么是复合肥料?复合肥料有哪些类型?
复合肥料是指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含有其中两种营养元素的称为二元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的称为三元复合肥料,如果除了氮、磷、钾外还含有其它营养元素,就称为多元复合肥料。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为化成复合肥料,而将多种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样题举例
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2.土壤
3.被动吸收
4.生物碱性肥料
5.微生物肥料
填空(40分,每题2分)
1.土壤具有缓冲能力是因为 和 。
2.作物缺氮时, 首先出现缺乏症状。
3.有机物质的C:N比低于 时,比较容易被微生物分解。
4.土壤养分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 、 和 。
5.科学施肥的理论包括 、 、 和 。
6.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 和 两大类。
7.土壤氮素损失(或无效化)的途径有 、 、 、 和 。
8.土壤永久电荷主要来源于 和 。
9.缺磷的症状一般首先出现在植株 叶片。
10.蒙脱石的阳离子交换量 高岭石。
11.土壤氮素的来源主要有 、 、 和 。
12.根据发酵温度的高低,堆肥分为 和 2种。
13.作物对水的需要有 和 2个关键时期。
14.岩石风化的最终产物是 、 和 。
15.双子叶作物的含硼量 单子叶作物,生殖器官 营养器官。
16.棉花对 微量营养元素反应比较敏感。
17.有机物质中含有的养分大部分是 ,而化肥中的养分是 。
18.作物体内钼的含量比较高时对作物本身没有危害,但对 有危害。
19.一般说来,如果作物的相对产量为 时,表明土壤养分含量丰富, 时为中等, 时为缺乏, 时表明土壤养分含量极低。
20.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主要取决于 、 和 等因素。
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 加入很少量的稀碱水溶液,大多数土壤pH ( )
(A)升高 (B)降低 (C)没有明显的变化 (D)有明显的变化
2.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A)比重大 (B)比重小 (C)容重大 (D)容重小
3. 任何土壤由湿变干时的含水量比由干变湿时的含水量 ( )
(A)要高 (B)要低 (C)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定 (D)根据土壤沙粒含量而定
4. 作物所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
(A)叶片中 (B)细胞壁中 (C)籽粒中 (D)根系中
5. 长期大量施用硫酸铵的土壤,其pH值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发生变化 (D)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6. 当其他环境条件适宜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土壤与肥料》期末复习指导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