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导游词(精选五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3-10 本文由紫陌才韵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篇:明城墙导游词

明城墙(台城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南京古城墙台城段。在这里,我们可以仔细观看明代修建的南京城。

明代的南京城周长33.676公里,为我国现存的第一大城,也是世界第一大城,比堪称第二的北京古城长o.766公里。在介绍明太祖朱元璋建造都城的经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台城的来历。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自武昌迁都秣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将秣陵改称建业,以此为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以后的东晋、南朝都城均建在吴都城旧址上,当时称中央政府机构朝廷禁省,也是皇宫所在地为“台”,台城就是东晋、南朝的宫城,在都城内。眼前的这段古城墙全长250米,当时是东晋宫城的后花园,属台城的一部分,所以民间习惯称这段城墙为台城。因为台城是六个朝代统治中心的皇宫禁城,集中代表了“六朝金粉”的兴衰,所以,台城便成为南京的一个别名,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来到南京,总忘不了来台城一游,为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那么,台城为什么只有250米长?为什么会在西边出现这么整齐的截断面呢?从城基所用的条石来看,与城南聚宝门,也就是中华门一带城墙的条石相同。再看石基以上的大型砖,均为明代烧制,因此可以断定这段城墙也是明城垣的一部分。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后,采纳了皖南池州学者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1366年开始修筑南京城墙。当时动用了5省即现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28府州、152县的20万民工,耗费3.5亿块城砖,花了21年的时间,直到1386年才完成。朱元璋筑城时,原打算从这里向西经鼓楼岗接石头城,但从军事角度考虑,有必要把城北要塞狮子山包括进来,于是又改向北,从神策门,也就是今天的中央门折向西。史书记载了1386年“新筑后湖城”,后湖是玄武湖的别称,这段先造的城墙便成了废城。好,各位请随我一起登上城墙。

现在古城已经在我们脚下,城里城外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让我们一边漫步,一边来了解“世界第一大城”的情况吧。

明代是在南宋建康府城和南唐故都城基础上扩建南京城的。城墙高14至26米,城基宽14米左右,顶部宽4至9米不等。城墙上分别建有200座屯兵的窝棚和13616个雉堞。雉堞就是这种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它是用来做作战时的掩护物。南京城的雉堞每个长2.75米,高1.6米,相距o.44米。为了方便游人赏景,修复后的这部分雉堞有意降低了0.2米。南京城的建造设计,从实际地势出发,依山绕水,因地制宜,打破了“方位对称,距离对等”的方形古制。南北走向之间,也就是中华门至挹江门,相距10公里;东西走向之间,即中山门至汉中门,相距5.67公里,城厢面积6万多亩。把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狮子山、清凉山等大小十几座山岗圈进了城内,形成了军事上的制高点,并把外秦淮河与水面宽广的玄武湖作为天然护城河,从而使南京城踞山控水,形势险要,战可踞,退可守。 南京城,又称内城,有城门13座,最大的一座是今天的中华门城堡。此外,在这座砖城外几十里处,还有一座称为外城的土城,有16座城门,是南京城的一道屏障。

南京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与血汗筑成的军事防御设施,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科技、建筑、艺术、军事研究价值。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南京城墙长为21.35公里。为了保护好这一人类永久性文化遗产,南京市政府从1993年下半年起采取抢险、修复措施,只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台城至太平门段1700米城墙的修复工程,并于1994年9月正式竣工开放。近年又修复开放了解放门至玄武门段1500米城墙。

好,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城内外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可以自豪地告诉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登临的这段城墙,集山水城林风光于一体,在此不仅可以游览城墙,还可以尽情欣赏北极阁、日观台、鸡鸣寺、玄武湖的旖旎风光,领略九华山、紫金山的雄伟壮观。

请看,在我们西边的这座山高只有100米,周长5公里,因山形似鸡笼,春秋战国时被称为鸡笼山。相传齐武帝萧赜外出游猎,行至玄武湖上听见鸡叫,于是就把此山赐名为鸡鸣山。东晋的皇宫就修造在山的南边,那时的山上就成了皇家苑囿,当时山上一片玉宇琼楼,景色幽美,内供北极真武大帝像,所以又称为北极阁,被喻为南京城的一顶皇冠。早在刘宋年间,也就是 420~479年,这里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既能观天像又能测风向季候的日观台。明代在这里设立了观象台,属钦天监,因此当时此山又称钦天山。观象台设有铜铸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天文仪器,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现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如今在山巅上的六角三层小楼是江苏气象台的雷达站。国产713天气雷达,天线不断旋转,提供天气预报的准确数据。值得骄傲的是,南朝和明朝都曾把国家最高学府建在这一带。如公元438年建造的国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分科大学,分儒学馆、文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成为全国学术中心。明代这里是最大的国立大学国子监所在地,学生最多时达9000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在这里编写成功的。

再看西南方这片古建筑群,就是享有盛名的鸡鸣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这句名诗是南朝各代皇帝崇尚佛教、广建寺庙的形象描绘。梁武帝萧衍于大通元年也就是527年在此建寺,初名同泰寺;萧衍本人也曾4次“舍身”进寺当和尚,再让群臣用重金为他赎身,所以那时寺庙,穷极宏丽,资产丰沃。仅同泰寺就有6座大佛殿,十多座小佛堂。后来降臣侯景作乱,同泰寺毁于战火。一千多年来,此寺几建几毁,至明代朱元璋在此建鸡鸣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片殿、堂、阁、塔均为近几十年政府拨款重建的。那座直插云霄的药师佛琉璃宝塔,七层八面,重檐翘角,上挂72个风铃,如遇风起云涌,风铃叮哨作响,苑若天乐合奏。塔内供奉的药师佛为众生消灾延寿,香客常年不断。据说,当年侯景突然兵变,太监也去抗击,留下柴禾与米。梁武帝纵有菩萨心肠,却不知长明灯可以点火烧饭,最后终于活活饿死。鸡鸣寺旁有口胭脂井,它的出名与南朝陈后主有关。陈后主在位时间是583~589年,他因为贪恋酒色而导致国破家亡,最后携王妃投入此井,故被后人称为“辱井”。鸡鸣寺和北极阁的北面,是一块被称为西家大塘的水面,清末胥自修在此栽荷植菊,沿塘建园,名声大噪。后因战火,日渐荒芜。天长日久,胥西谐音,胥家大塘被西家大塘所取代。如今,这块被明末顾文庄夸赞的“水田村舍,世外桃源”的仙境已被高耸如林的楼群所代替,古貌换新姿。

现在我们依女儿墙向下俯瞰,这一片掩映在参天大树中的幢幢墨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古建筑,是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是六朝最大的皇家园林华林苑遗迹和供奉关羽的武庙旧址,明代这里是可以容纳九千大学士的国子监的一部分。民国时,这里是中央政府的考试院。

再向前走,我们可以登上木板搭建的观景台,让玄武湖尽收眼底。晚唐诗人韦庄在登临这段城墙后,曾在《台城》这首诗中写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诗人在这里吟诗赏景,是不是给人一种身在图画中的感觉。大家请看:这里东界钟山,南临九华,西对清凉,环抱在群山之中的玄武湖,碧波荡漾,娟秀妩媚,像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将“龙蟠虎踞”的古城映照得格外雍容动人。环、樱、梁、翠、菱五块花团锦簇的绿洲镶嵌在472公顷烟波浩淼的湖面上。远山近水,波光粼粼,山岚倒影,起伏晃动。难怪古人赞:

“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这里说的后湖就是玄武湖。

玄武湖古名桑泊,秦始皇灭楚后,改金陵为秣陵,所以湖也改称秣陵湖。南朝刘宋年间也就是公元424~453年,传说湖中出现黑龙,故改名玄武湖。南朝历代皇帝都曾在玄武湖畔操练水军,因此,又改称昆明池,也叫练湖、练武湖。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是公元579年。参加检阅的陈朝步兵10万,列阵于湖南岸十里堤上,500艘战船在湖中操练。《秣陵集》载:“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可以想见当年旌旗遮日,鼓声震天动地的雄伟壮观场面。明初,先后在湖上梁洲与环州建立了黄册库数百间,贮存全国户口簿和府、厅、州、县的赋税全书。因册面为黄纸,所以称黄册,整个湖上为禁地。直到1909年,筑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五岛,称“五岛公园”,是南京第一座对百姓开放的公园。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城墙拐弯处,东南方绿意浓郁的小山就是九华山。从远处看,只有100多米高的九华山形如倒扣的大船,春秋时被取名为覆舟山。以后又因山南麓有小九华寺,所以改名为九华山。这里山水清幽,风光绮丽,六朝时为皇家御苑,叠石凿池,广建殿堂亭阁,供王公贵族游宴射猎,称为“乐游苑”。南朝大科学家祖冲之比赛指南车、装置水碓磨、发明千里船,都是在这里取得成功的。九华山辟为公园后重建了甘露寺、阆风亭。大家看到的山上的五级四面方塔,是1944年仿长安兴教寺修建的三藏塔,因塔下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顶骨而得名。塔前葬志记载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传播佛教的艰辛历程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

为什么玄奘法师的顶骨会葬在这里呢?请听我讲个故事。玄奘生于公元602年,圆寂于公元664年,本姓陈、名讳袆,洛州缑氏,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偃师缑氏镇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他是唐代高僧、佛教学者和旅行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圆寂后,唐高宗为他在终南山紫阁寺建骨塔。唐末,骨塔毁于战火。宋仁宗天仁五年(1027年),金陵天禧寺和尚可政法师去紫阁寺,得到了玄奘法师顶骨,迎回金陵。他在天禧寺东岗建塔,归瘗顶骨。明代又在后山土堆建三藏塔。到清代,寺、塔均被毁。直到1943年初,驻扎在南京的侵华日军高森部队于中华门外建筑稻垣神社时,发现报恩寺旧址内埋有玄奘法师遗骨及佛像铜匣等,并有宋天圣五年(1027年)和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两葬志。日本侵略者想把唐僧顶骨盗走,激起了南京人民极大的愤慨,汪伪政府为笼络佛教徒,在九华山建三藏塔。1944年新塔落成,唐僧的顶骨却只有一部分安放进塔,因为日本人分去了一半准备带回日本,后因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经辗转几处,才侥幸留了下来,现存南京灵谷寺玄奘法师纪念馆内。这一难得的佛门珍宝,历经沧桑,后在南京安身,接受人间香火,是对这位高僧莫大的安慰,也是南京人的骄傲。

现在让我们举目东眺,海拨468米高的紫金山巍峨壮丽,青山叠翠,驰誉中外的紫金山天文台就坐落在第二高峰上。这里隐约可见山顶垒起的天堡城,是太平天国勇士们保卫天京,抗击清兵的重要屏障。

到这里,我们这次的南京明城墙游程就要结束了。在此,向各位介绍一下1993年修复这段城墙时新增加的设施。当时,文物部门在这段城墙的塌陷处分别修建了7座大厅,分别以台城、临湖,珍珠、中山、九华、光华、紫金命名,作展览、休息和上下城墙的通道。其中,临湖厅内布置了《南京古城墙史料展》,详细介绍了建城的概况。九华厅里陈设有古城展览和残墙断面展览,合称为南京明城垣博物馆。现在请随我一道走进九华厅。

请看,这里展出的部分城砖,可以说是当时152个县烧制的3.5亿块城砖中的代表。陈列的每块砖侧面都印有制砖的州、府、县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和日期,以示负责到人。当时的工程管理十分严格,如不合格,必须重烧,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因此,送到南京来的城砖可以讲是绝无次品。再看砖上刻的字数,也是多少不等,最多的有69个字,最少的只有一个“万”字,字的大小不等,最大的10厘米,最小的不足1厘米;字体有真、草、隶、篆、行各种书体。镌刻手法有阴刻、阳刻、空心刻、双线刻等。城砖品类有80多种,大多为质地细密的青灰色砖,少量为质地较好白色瓷砖,个别的还有红砖和黄砖。这是由于各地制砖均就地取材,土石质量,颜色不同,烧成的砖也就略显差异;砖的朝代也有别,虽说大多为明砖,但也发现了少量的三国东吴时的砖和南朝时的金钱砖。由此也可以印证,明城垣是在南宋、南唐旧城基础上而建。再看砖的规格,长度一般为40至50厘米,宽20厘米,厚 10厘米,每块重10至20公斤,大都是沿大运河和长江运抵南京的。

残垣断面展览是为了帮助游客了解明城垣的内部结构。明城墙的基础采用了两种形式:一种如台城至太平门段,属平坦地面,用大块条石在5米甚至12米以下打好墙基,另一种是在地质松软易陷的河滩冲积地,用直径 30厘米的杉木打桩,再用圆木作间隔50至60厘米的井字形交叉木排,相叠

五、六层,砌进墙身底部转嫁压力,跨越松软易陷的地段。

砌墙的形式则分为三类:第一种以中华门地段为例,内外墙身用1000多公斤重的大块条石贴砌,下厚5米,上厚7米,墙心用五合土夯填。条石贴砌层至城顶两面合拢呈一覆釜状,以增加城身内外相夹的强度。第二种以石头城地段为例,充分利用山崖绝壁,使城墙根基牢靠,并省工、省时、省料。第三种以台城地段为例,在平坦的地面上,全部使用城砖,以梯形叠砌,内外壁匀向里倾斜,底部大于顶部约一倍,呈金字塔状,所以稳如泰山。当时砌城用的粘合剂,是用石灰、糯米汁、高梁汁和一种带有粘性的叫“蓼”的植物汁,掺以桐油浇灌,因而600年来固若金汤。

明城垣在建筑中还使用了许多独特的技术手段,如考虑到南京属多雨地区,采取了周密的排水措施。在城墙顶部,这些以平砖竖砌成的散水坡,能使雨水尽快排出,城墙内壁女儿墙外面每隔60米砌入出跳70厘米的石质水槽,使抛泻的雨水恰好淌入城根的石质明沟内,通过一排水洞排出城外;在打墙基前便将铜、铁涵管与砖砌洞预先埋入城墙底部,与玄武湖南岸进水口的武庙闸相连接,这样既可控制城内河流水位,以利抗旱洪,又可确保城墙不受湖水冲击,并可防止压碎地下涵管,避免损坏城墙。

各位朋友,随着台城至太平门段南京古城墙的恢复,使北极阁、玄武湖、鸡鸣寺、九华山等景点与台城城墙相连成片,形成山水城林连为一体的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古老的城墙终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好,有关南京明城墙台城段就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合作!

第二篇:古城墙导游词

古城墙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一提到荆州,您一定会想到《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炙至人口的三国历史故事,千百年来,到荆州古城探询三国历史烟云陈迹的凭吊者,访古者,探幽者络绎不绝,今天做为大家的实地导游,我非常荣幸能够借这样一个机会把荆州逾两千年来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展示给大家。我今天首先将带领大家参观荆州古城墙。现在距我们到达荆州古城墙需十多分钟的时间,趁此时间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荆州的历史背景: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是目前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也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时,以荆州古城为中心的荆州市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回顾荆州的历史,可以说与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紧密相连。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部落合开统一华夏后,“割地布九州”,荆州即为这古老的九州之一。

“荆州”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典籍《书禹贡》中的“荆及衡阳惟荆州”,当时荆州的区域面积是很大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便是兴起于荆州域内。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国,占领可江汉之间的地域,秦随即在楚都设南郡,为当时全国36郡之一。后来,秦又在今天荆州城的地方设立江陵县,“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处皆陵阜”,故称“江陵”。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建立荆州刺史部,为全国13州之一,从此,荆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自秦汉以后,荆州成为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一直是州、郡一级治所,有的朝代还曾在此建都立国。荆州城地处天下之中,江湖之会,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曾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汉代以耿直忠烈闻名的宰相李固,三国名将关羽、周瑜、吕蒙、陆逊,晋代文武双全的大司马陶侃都曾镇守过荆州;此外,历代的许多次农民起义,也都把荆州作为重要的攻夺目标,如西汉末年的王匡、王凤,唐末的黄巢,元末的陈友谅,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都曾攻占过荆州城。

除了是军事要地,古代荆州城的经济与文化也是非常活跃和繁荣的。由于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西汉时期,它已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名列南方五郡之首。南北朝时,便成为“长江中游第一城”,与下游著名的商业城市扬州齐名,史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虽然在西魏时期曾一度毁于战难,但到中唐又逐渐繁华且其规模约十倍于以前,所以荆州城在当时被定位“陪都”,与长安、洛阳并称。

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 ,是“钟鸣楚天”的音乐、舞蹈之邦,享有“惟楚有才”的盛誉。千百年,这里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孕育有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政坛,最为著名的有明代宰相张居正,他力主革除弊政、发展经济,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后人所崇敬。同时,荆州城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吸引了历代众多知名文人志士前来观光游览、咏诗会友,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佳作,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绝句了。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进入荆州古城了,现在我们的车正要通过的是荆州城的东门,又叫“寅宾门”。进入古城我们也就到了荆州古城墙,请大家带好贵重物品跟随我下车参观。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荆州古城墙,它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城池构造牢固,坚不可破,先后经历过十五个朝代,是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

现在,就请大家跟我一同登上古城墙、您正拾级而上的左过部分叫“马道”,是古人为方便战马登城而修筑的。稍加留意,您会发现在马道上有部分被保护起来的城砖烧制有文字,这就是荆州城墙上的文字砖。主要记载有制造时间,制造地点,监制官员和制砖费用承受者的名字。据专家考证指出,到目前为止,荆州城墙上发现最早的、有年号的文字砖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此砖比新华社报道的、在万里长城上发现的万历年间的文字砖要早207年。更令人称奇的是,从文字砖上记载得知,这些砖不仅仅出自江汉平原,还有的来自省内其他地方及省外的湖南、陕西、江西等地,由此可见当时筑城工程之巨大。古代筑城,还体现出一种质量管理的思想,历代建筑或维修城墙所留下的或详或简的责任多铭文,实际上都是一种公开的责任状。从城砖上文字记载的内容看,是十分细致严格的,除了记录有制砖的时间和地点外,还有关于监造人、制砖人、烧窑人、制砖费用、承担都姓名和具体负责地方官员的详细铭文。可见在当时修筑荆州城墙时采取了“全民动员、上下动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做法。荆州之所以在古代一直被誉为“铁打的荆州”,与这种“责任制”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从先贤那里学习和借鉴的。

大家仔细地观察这些文字砖,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在文字刻法上,既有阴刻,也有阳刻,还阴阳兼刻;在书法字体上,既有行书,也有楷书;在字的写法上,则既有繁体字,又有简化字。因此,这些文字砖还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好,请大家左转,我们继续参观,边走边看。

我们通常将古代城防分为三个部分:土城、砖城、水城。土城在这边,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在砖城内侧有绿色植被的地方,起着加固砖城墙的作用。砖城我们脚下就是。水城即城外与砖城紧相环抱的护城河,大家这边来看得很清楚,它的宽度从30米至100米不等,平均深度约4米,打仗时是抵御敌人攻城的一道天然屏障。而如今在这条河上,曾举办过多次隆重的国际龙舟邀请赛。

接下来,给大家着重介绍一下砖城墙的修建历史:相传在汉代荆州就筑有正规的城墙,后经蜀将关羽、东吴守将朱然和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梁元帝等十二次维修扩建,使荆州城与日俱增加坚实壮阔,但这都是土城墙。据史料记载,荆州最初的砖城墙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出于割据荆州自立为王的目的,于公元912年动用十几万军民大修荆州砖城墙,筑城的砖不够,就下令四处挖取墓砖,方圆50里的内的坟墓遭挖掘。据说城墙筑成后,每到深夜,墙上便游荡出无数的磷光,看上去像“鬼火”,令人毛骨悚然。北宋末年,因“靖康”战火焚烧,城墙大毁。到了南宋时,荆州安抚史赵雄为了加强荆州防御,上秦皇帝准许,于公元1187年大兴土木,在11个月的时间内重修起砖城墙,还在城墙上建造战楼1000余间,这次筑城的砖为政府下令烧制的“专用城砖”,砖上有责任铭文,但没有年号记载。后来,元兵攻占荆州城,忽必烈下令将城墙全部拆除。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再次依旧基修,并在城周开掘护城河。明末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荆州城后,城墙又被愤怒的义军拆除。直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第三次在旧基上筑起城墙,这就是留存至今的荆州城墙,城池构筑十分坚牢,为了防止城墙因水浸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垒砌,墙面均用石灰米浆灌缝,尽管曾遭三毁三建,且历经300多个春秋寒暑,该城墙依然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和当地政府对荆州古城进行了重点保护,对荆州城及周边环境加以改造、整治、修缮和扩建,修建了内环道和外环道,疏通治理了护城河,在东门外和新北门分别建起了凤凰广场和天问广场,使荆州古城更加美丽、雄伟、壮观,这就是各位今天看到的荆州城古老而新鲜的面孔。

在城墙上有着众多的军事防御设施:例如这一大块称为城垛,大约每两米一个,一人高左右,主要起保护作用;使下面射下来的箭的命中率大大的降低。在每两个城垛之间的地方叫箭孔,是拉弓射箭的所在地这;这里还有一块突起的地方,是用来架弓架的。好,接下来要请大家想一想了,在每一个城垛的正下方都有一个孔,您知道它是作什么用的吗?还是我来告诉大家吧,它被称为矛孔。当敌人攀上城墙时,我们用弓箭由箭孔就会射不到人。这时,我们可以用长矛由这里来攻击对方。城墙上有4567个城垛,炮台26个,瓮城6个,藏兵洞5个,这些都是古代战争防御进攻的工具。

现在呢,请大家往这边看,您看到的这一块就是瓮城。荆州古城门都采用双重门设计,两门之间的地方就是瓮城。这里主要起防御保护作用。可用来屯兵、操练、打仗时还可作为一个缓冲地带。俗话中所说的“请君入瓮”“瓮中捉鳖”和“关门打狗”在这里都有所体现。就是先将敌人引诱进来,然后将其至于死地;但如何将敌人引诱进来就是这里最主要的问题了,所以要请大家注意一点:两道古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目的是为了让敌人在外围不能直接的窥视到城内的动静,这样才有可能诱敌深入,也才有后面的关门打狗。

往这边走,您所看到的是藏兵洞,它设计精巧别致,为荆州古城所特有。这是位于城乐的一个,荆州古城墙上共有5个藏兵洞 ,其中有一个是今年3月份新近在老南门进行修缮城墙里发现的的,同时在里面还发现了十具尸骨。这些藏兵洞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的城墙墙体之中,现仅存有四处;每座长10.5米,宽6.3米以上,向外部都呈长方形凸出,与城墙浑然一体,难以察觉,对攻城之敌可由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敌人防不胜防;在藏兵洞的内侧则各有不同,您看的这个是最简单的,只有一层藏兵孔。大北门的藏兵洞则分为上下两层,共有11个藏兵孔,而新南门西侧的藏兵洞的下部还有两个门,便于随时派遣精兵护城。

现在,大家看,在我们的正对面的就是宾阳楼,它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有过重建,现存的是1986年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本着整旧如旧原则再次修复完善的,于1987年8月30日对外开放。整座城楼采用了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风格,现在,我们就进入到宾阳楼内参观。 一楼是展示大厅。为大家介绍一些与三国有关的典帮,中间五位相信大家一定都认得: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关于他们的故事有许多,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还有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也提到过荆州,他们身后还有三幅画;左边这幅为《三顾茅庐》,介绍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全过程。右边是徇四郡定荆州,刘备占领荆州后攻打 四座城池以安定荆州的战争场面。中间是陪衬画:主要是龙和楚人的图腾凤、取其龙凤呈祥的意思。在二楼我们可能看到清代荆州古城墙的沙盘模型以及张居正街、荆州长江大桥、凤凰广场等众多景点。二楼大厅中央摆放的就是清代城墙模型,您看,荆州城墙就像一条游龙绵亘在水泊湖沼之中,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整个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周长10.5公里,城内面积4.5公里。城墙高8.83米,顶面宽3—5米不等,底座宽10米左右。中间这道墙为满汉隔墙,隔墙以东为满族贵族居住区,居住在隔墙以西的汉人是不能越过这道隔墙的。这道隔墙在民国初年就被拆除了。现在生活在我们荆州的满族同胞也就上千人而已。在观景走廊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张居正街,它是一条仿古一条街,两边的建筑及道路都采用明清风格。它是为纪念明代末朝著名宰相张居正而修建的。在我们的右前方也是为纪念张居正所新修的张居正故居,张居正是荆州人,在位时他曾围绕着财政经济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众所周知的“一条鞭法”就是由他所创。大家一定都记得诸葛亮在《隆中对》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南临长江,我们现在正面着南方,当然要为大家介绍长江的位置,顺我手指的方向,远处高耸入云的荆州长江大桥的桥墩:它是亚洲最大的一座混凝土斜拉式大桥,它全长4398米,居同类桥梁世界第二。是沟通荆江两岸经济贸易的重要枢纽。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凤凰广场,它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是湖北省最大的。广场上所有景点都与凤凰有关。大型的不锈钢雕塑金凤腾飞就驻立在广场中央。它是荆州城的城标,蕴含着楚地先民们爱凤崇凤的历史渊源,象征着楚文化永远兴旺发达。同是,这个雕塑也体现出现代人一种腾飞向上的创业精神。相信荆州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关于荆州古城墙的讲解小彭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大家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尽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尽可能的为大家解答的。

第三篇:西安古城墙导游词

西安古城墙导游词

各位游客:

中国拥有数百座古代城墙,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规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重残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墙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访华来西安时,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坑不看,却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门城楼,领略了这座古代城墙的雄姿。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实地去参观西安古城墙。

【城墙的起源】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城垣规模和结构设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

9.5米。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据《西安府志》卷九记载:唐天佑年间,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现在我们来到西安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加强对西北的控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焕发新颜的古城墙】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o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篇二:西安城墙钟鼓楼沿途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钟鼓楼及城墙沿途讲解的导游xx 钟楼的钟声诠释了西安古城的古朴和这座历史古城的浑厚。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会在欣赏钟鼓楼城墙沿途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西安这座古城风韵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饮食文化,说起西安的饮食,大家能否说出西安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小吃吗? 西安的饮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西北风情,品尝西安的风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乐事,无论是一直被西安人钟爱的羊肉泡馍,还是名扬海内外的“西安饺子宴”,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边有两幢仿明清的建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建筑上很醒目的一句话“千古风味饺子香,传奇品质德发长”,对,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德发长,德发长是以饺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尝的话可以在我们旅行完之后互相结伴去感受一下德发长的非同寻常之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没品尝过这里的饺子!不过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风味这一名号,想必一定实至名归吧!说完了饺子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羊肉泡馍在哪个地方有卖的? 那么请大家随我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德发长隔壁有个同样建筑风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门口我们会不经意留意到一个雕塑,那么大家能说出这个雕塑展示了陕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来)同盛祥主营牛羊肉泡馍、各种特色小吃,而且将传统特色与现代时尚融为一体,所以来这个地方来就餐的话我想大家会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穿过钟鼓楼广场,我们现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优美的鼓楼,鼓楼的街道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种知名的西安小吃应有尽有,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是什么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条街,来到西安的游客如果有机会来回民一条街的话都认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独特的一面,那么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不光是因为街道两旁大量的美食店铺和饰品店 带给我们无限的吸引,更是因为这条街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是鼓楼到北院门一线,南北走向的街道,不过有时也会把相连的化觉巷、西羊市还有大皮院一同算进去。回民街顾名思义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区的一条街道,大约500米左右,特点是青石铺路,绿树

成荫,路的两旁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两边的商铺主要是以经营餐饮和一些具有陕西特色的饰品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经营的,具有浓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来游客的的喜爱。

大家现在看到的街道两旁的饭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饭店。其中有几家比较有名的饭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贾三灌汤包、红红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孙家羊肉泡馍等等。其中关于西安的羊肉泡馍还有一段比较风趣的传说,相传大宋皇帝赵匡胤在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饮挨饿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到他非常的可怜,所以就让他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掌柜就浇了一勺滚热肉汤之后放在火上煮透。接着赵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顿饭,当时他感到这顿饭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过长安时,仍忘不了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就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馍,吃完之后仍然感到鲜美无比,所以就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从此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馍便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所以有机会大家可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民俗风味。

其实在回民小吃一条街上,还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饰品供大家选购,大家可以看到这些饰品可谓是琳琅满目,种类多样,比如这里还摆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饰品,那么大家可以买上一两个作为来西安的纪念。于此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里的有很多有卖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红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红代表吉祥与如意,所以我想大家还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选购一些纪念品的。

刚才我们说到回民小吃一条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大家谁知道它的来源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回民街曾经就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迎来了来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节、学生。那么这些人也就是后来的回民。据历史记载,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后,在这一区域经商、留学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这里成为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的聚居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之地,这一区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门、明代西城门楼群、众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庙、佛教西五台、喇嘛教广元寺等众多文化遗迹。街区内众多街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饮食城、民族购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区相映成趣。

大家现在看到这座寺庙位于化觉巷内,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之后经过了宋、元、明、清的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进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经过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还新增了不少与寺院风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相信通过对这一地带文化的有效保护,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将会成为一个能够体现我们西安的文化特色、黄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区。

接下来呢,我们将赶往我们的下一站——西安古城墙。在去古城墙的路上我会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沿途的景区,那么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化一条街,

从西安钟楼南行,快到南门时然后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从这幅对联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条街的主题。显而易见,书院门比我们刚才介绍的回民小吃一条街多了几番诗韵在其中,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书院门游览,或许大家会在这里有更多的收获。

那么从钟鼓楼到城墙沿途的讲解就到此为止,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尽管来问我,我会尽量为大家解答。

第四篇:南京城墙导游词(范文)

南京城墙导游词

南京明城墙是"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此言不虚。下面是,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南京城墙导游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华门城堡。城是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城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防御工事。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空间屏障。我国有三千年的建城史,有两千多座大小城池。建于600多年前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南京城垣全长33。676公里,比巴黎城墙还要长,是世界至今保存最好最大的都城城垣,是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356年朱元璋攻下元朝统治的"集庆路",改名"应天",他听取了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花费21年的时间兴建了这城池。

当年朱元璋在修筑明城墙的时候,用了黄金600万两,这样的巨资一半是由国库所拨款,另外一半是由江南的富户摊派的。而江南首富,沈万三认领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建城费用。

修城所用的砖都是来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五省,由20多万工匠烧制。使用五省烧制的城砖3。5亿块,砖的规格长40cm、宽20cm、厚10cm、重约15-20kg。每块砖的侧面都刻有烧砖工匠、提调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烧制时间等字样,以示责任到人,也正因为如此严格的责任制才使600多年前的这座明城墙历经战火依然保留至今。城墙上的字揩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均可见到,刻字方法有阴刻和阳刻,城砖上的字数最多的达69字。南京明城墙中还使用了六朝、南唐旧城砖。

南京城墙的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六朝和南唐以来遗留下来的部分旧城加以整修和扩建,疏浚河道;第二阶段是与凤阳中都并建时期,对旧城垣维修加固,并向北拓宽到江边;第三阶段是集中南京建成,改造聚宝、三山、通济等城门,这时南京城已初显规模;第四阶段开始修建外廓,周长百里,有外城门十八座。

朱元璋于1366年到1386年建造南京城垣,建造的这座城堡打破了传统建筑中轴方位对称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负山绕水,采取沿岗垅之脊筑城;利用天然河湖,挖土方填充城墙形成高城深壕,以实战的需要而建造的。明京城形状似葫芦(又说似芭蕉扇)南北长10千米,东西长5。67千米。数十万人耗时21年建的南京城垣,周长33。676千米(今存23。743千米)。南京城墙高14-26M,城基宽14M,上宽4-9M;外层墙上设有雉堞(箭垛)13616个,藏兵洞200多座。除岗丘外,城下部以石灰石条石为础,上部砌城砖,砌砖用蓼草浆、石灰、细沙、桐油拌成的夹浆粘合。明城墙之所以600年屹立不倒,正是因为使用了这种黏合剂。

城墙的顶部用砖砌成外高内低的斜坡,城墙两边内侧有水槽。女墙每间隔60米,就设一个出挑70cm的石水槽,将城墙上的水排到城内石明洞,再由排水沟将水排出城外。这个排水系统同时也可以将城内地面涝水排出城外。

"内十三,外十八,城门栓子向外插。"这句南京的谚语正好说出了南京的城门数目。南京城十三个城门可以用清朝吴敬梓的歌诀来说:"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达太平,神策金川临钟阜,仪风(定)淮清(凉)到石城",瓮城有一瓮、二瓮、三瓮;外郭设门18座,由于外廓的城门多是由黄土夯制,民间俗称"土城头",因此没有保留至今的的外廓城门;但如尧化门、麒麟门、仙鹤门、安德门、江东门等仍旧做为地名使用。

中华门城堡原名叫"聚宝门",因为正对着城南的聚宝山而得名,1931年因在它的北面修了一条中华路,而更名为"中华门"。这门上的三个字,是蒋介石先生手书的。中华门是内外秦淮河距离最近的地方,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城堡南北长129米,宽118米,占地一万六千五百多平方米,。中华门一城三瓮,它的平面呈一个"目"字型,两侧有二道登城马道,城堡内有27个藏兵洞。

中华门城堡由三个瓮城组成,8。5米高的内城墙将城堡内三座瓮城相连,三道瓮城形成"目"字型封闭格局。城堡的东西两侧,有两条宽11米的登城马道,是战时运送军用物资上城的快道,也是将领驱马直上的通道。马道、内墙使守兵可居高四面向下攻击,令突入之敌无处遁逃。在中华门城堡内,有27个大大小小的藏兵洞,藏兵洞是供士兵休息及摆放一些备战的物资的地方,南面第一道城门的底层两侧各有3个,登城马道下各有7个藏兵洞,第二层还有7个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在从两侧的马道继续走,可以到达第三层平台,明代时第三层上建有镝楼,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它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现为平坦楼台。中华门城堡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每道拱式门都是双扇铁皮包裹的木质大门,洞内设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每道瓮城上正中原原都设有一个小城楼,楼内有升降千斤闸的绞盘车,现在升降千斤闸的绞盘车已无存。现在城门洞两侧可以见到从底到顶宽20厘米的石槽就是当年升降千斤闸的长槽。但我们任然可以想象出,在冷兵器时代。敌军攻破城门,涌入城内,城门里的千斤闸就会迅速降落,切断敌人退路,将敌军困在瓮城之中,然后藏兵洞中伏兵四出,或万千齐放,或礌石滚木齐下,歼敌于封死的瓮中,恰如"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中华门城堡在军事上是古城的一大屏障,对守护南京起着重要作用,西有外秦淮,西南至北为长江,故此门极为重要。1853年太平天国洪秀全率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清军的一次次激战、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江浙联军司令徐绍桢指挥部队与张勋的清军殊死搏斗、最惊心动魄的是抗日战争中的南京保卫战,国民党将领唐生智率领守军84师顶住了日军30多次进攻,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之歌。中华门城堡西面还有沈万三故居。研究古代京城的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可以了解古人生活的都城及建城的思想观念有重要意义。

篇二:南京城墙导游词

南京城的城墙高度一般在14米到21米之间,城基的宽度为14米左右,顶部的宽度在4米到9米之间。大部分的城墙都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的条石做基础,上面再用大砖垒砌内外两壁和顶部,内外壁之间常用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城墙顶部和内外两壁的砖缝里,都浇灌一种"夹浆"。这种夹浆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或再加桐油掺和而成,凝固后粘着力很强,使城墙能够经久不坏。墙顶用砖铺成地面并砌成"雉堞"(指城墙顶部靠外一侧的锯齿状矮墙),并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离也设有排水洞,将城墙内侧的积水排出城外。因此,南京城的基础工程和防护工程都是比较牢固的,故能屹立至今600多年之久。城墙现存21。35公里,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砖城,并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南京明城墙为应天府城即京城,城门计有13座,水关两座。城墙上还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以供军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还建有钟楼和鼓楼。

这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而以聚宝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和通济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称为"瓮城",可作为战时的防守之用。聚宝门是这些城门中最坚固的一个,城楼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谓"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这种"藏军洞"在聚宝门最南一道的城墙上计有两层共13个,左右两侧的城墙下部又各有7个,加起来有27个。据说,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我国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极为少见的。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工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即武庙闸),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

篇三:南京城墙导游词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我从小喜欢明城墙,周末总要缠着爸爸带我去城墙上玩。几年时间,我玩遍了南京的各处城墙及城门,它给我的课余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有一次,爸爸带我经过富贵山隧道附近时,我突然眼睛一亮,发现前面露出了少许城墙。我们顺着城墙根,骑车缓缓前行,然后顺着一级一级的台阶走下去,如诗如画的琵琶湖如世外桃源般出现在我们眼前。带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我们发现琵琶湖的四面除了入口,其他都被城墙围了起来,我想在古代这应该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吧!

还有一次,我们在一座城墙下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洞口,里面可黑了。好奇的我坚持要爸爸带手电筒陪我进洞瞧瞧。带着既害怕又好奇的心情,我们曲折前行,有些地方要弯腰才能通过,十几分钟后才到尽头。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明城墙所特有的藏兵洞,每个藏兵洞能容纳一百多名士兵呢,真想不到古人设计城墙时考虑得这么周全呀!在城墙的城砖上我还发现了许多字或符号,还有鬼脸,真有趣。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也喜欢南京明城墙的话,就和我一起去探究吧!

第五篇:西安古城墙导游词

西安古城墙导游词 各位游客:

中国拥有数百座古代城墙,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规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重残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墙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访华来西安时,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坑不看,却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门城楼,领略了这座古代城墙的雄姿。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实地去参观西安古城墙。

【城墙的起源】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城垣规模和结构设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据《西安府志》卷九记载:唐天佑年间,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现在我们来到西安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加强对西北的控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明代建西安城时,全城城门有4座:“长乐”、“永宁”、“安定”、“安远”。门名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大城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是守城指挥官的指挥所。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国时又开辟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现在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勿幕门(小南门),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当年因为陇海路通车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开辟了新城门,南墙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墙有尚德门。东墙有朝阳门。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焕发新颜的古城墙】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O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文秘工作明城墙导游词(精选五篇)在线全文阅读。

明城墙导游词(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gongzuo/119964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