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这本书是是在读熊培云的老师的书《慈悲与玫瑰》中读到的,熊老师是相信”个人自救“的,即使在世界最坏的时候,外界环境最恶劣的时候,个人还是能够拥有内心的自由和作出相应的遵从内心的选择,他引用的便是书中的“即使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正是在熊老师的指引下,翻开了在好久前就下载在微信读书的这本书。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何时屯的这本书,但正是受到熊老师的召应,又一次接触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人,但能遇到拥有伟大的灵魂的机会少之又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去了解弗兰克尔的生平,才发现除了伟大的灵魂之外他更是一个有趣的人,六十八岁还在学习飞机驾驶,八十岁还去登山,从某种意义上,他对于生命的这种追求,符合了我心中的理想。
对弗兰克尔的介绍,一般都是说他是维尔纳第三势力学派“意义疗法与存在主义分析”,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列。
三个学派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做的简单的归纳就是,心理分析是追溯过去,从人的过去中发现症结并解开,个体心理学重视参与现在,认为每个人都应从参与社会活动中寻找自己,而意义疗法学派这是面向未来,需要设定目标去完善自己。三个学派各有侧重,而针对的不同的心理缺陷。
而意义疗法对于患者而言,是最残酷的,因为他需要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在弗兰克尔眼中“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其主要的动机。这种生命的意义独特的,因为只是并且只能是由特定的某个人来完成。对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虽然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是也是一种人类必需的合理的真正需要。”
正是基于这种假设,弗兰克尔提出了导致“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的两种可能“存在之挫折”和“存在之虚无”。所谓“意源性神经官能症”是相对于“心源性神经官能症”,主要不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而是由追寻意义的过程遇到了挫折和认为没有认可意义值得追寻,所以出现了诸如空心症和对生活各种不满意的症状。他们并不是心理疾病,但是患者却会深受困扰。
之所以出现“存在之虚无”,在弗兰克尔看来主要源于“人类本能的指导行为的安全感的丧失“和”前现代社会指导行为的传统的崩溃”,人们失去了行动的方向,只有要么跟从所有人走流行主义的路线,要么服从某个权威进入集权主义的牢笼,但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么是焦虑,要么是厌倦。正如叔本华说的“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两极之间。”
要治疗意源性神经官能症,弗兰克尔认为只有靠个人自我去发现生命的意义“你不该追问抽象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而实现的途径在他看来有三条: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自然或文化或者一个人的独特性(爱)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某种态度
如果一本书,只讲到意义疗法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方法,它并不能使我信服,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的方法都太抽象,无法想象和实践。
但这本书的最大的可读之处是,弗兰克尔时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那个1/28的幸存者,在书的前部分相当于他的集中营经历的自传,讲述了他如何在集中营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相对于那些无所顾忌的囚头,和那些完全失去自我变成工具一般的普通狱友,他是靠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找寻内心的自由来度过集中营的艰苦。
集中营每日的心理挑战是:我能否活下来?不能活下来,所受的苦难有何意义?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意味着失去生命。
在集中营人只关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精神高度紧张,摧毁了所有的价值观念,怀疑一切。而失去自我价值,没有人的感情和自尊。就如真正的绵羊一样,等待着宰割。
弗兰克尔却能在集中营仍然从事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一,完成自己的专业书稿
二,回忆自己的深爱的妻子
三,黑色幽默面对苦难
四,欣赏偶尔的自然风光
五,寻找独处沉思的时间
正是集中营的生活,让他认识到:
在集中营,在活人实验室我们亲眼目睹有人像猪猡,
有人像圣人。人的内心里,这种都可能有。
最终表现出那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他从中更是体会到苦难的意义,苦难是让人的精神升华,苦难是命运的选择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讲:“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受过的痛苦”
同时他也批判了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家对于幸福的过度追求中,暗含着对不幸的一种蔑视和认为不幸是耻辱。
一个人的不幸从对社会做贡献的角度来讲意味着“没用”,诸如乞丐,残疾人等。
我们的社会尊崇成功,尊重对有社会贡献的人。但经常会将“人的有用”和“人的尊严”混淆。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社会有贡献,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人的尊严,有他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只认同人的有用,而忽略人的尊严,无异于希特勒的纳粹。那么用安乐死执行屠杀“慈善”地杀死因年迈、疾病、精神障碍或其他各种疾患而丧失社会有用性的人的黑暗时代就不远了。而人性是复杂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时人发明出来的,但是,心中默默祈祷着上帝而进入毒气室的也是人。”
正因为人性复杂,我们才更需要每一个个人的自救,即使再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要保持内心的自由。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听名字,《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像鸡汤文,然而,在某种意义上看,本书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或者也可称其为精神病理学著作。提起心理学,我们会想到弗洛伊德,还有他的弟子阿德勒。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强调快乐原则(我们可以称其为追求快乐),阿德勒则强调人们为追求权力或追求卓越而活。而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则认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人的主要动力。当然了,我对心理学没有什么研究,自然也不会来介绍本书的心理学意义。吸引我的是本书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而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传奇经历更是使我有翻翻这本书的欲望。其实,但凡一个有点儿上进心的人,或多或少,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正如我在《从“奶头乐”理论说开去》一文中引用的马克斯·韦伯的话,“人是悬挂在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动物”一样,我们脱不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所以,我们借这篇文章来谈谈“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是维也纳的精神病理学专家,犹太人。他另一个身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当走出集中营那一刻,他孑然一身,父母、怀孕的妻子、弟弟无一幸免,全部死于毒气室中。弗兰克尔没有垮掉,仅用了九天的时间便写出了不朽的作品《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后来经增补,便诞生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那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财富?社会地位?即时的快乐?处于此时、此地的我们追求以上三者,无可厚非,那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来一次集中营之旅,再回头看看我们追求的这些东西是否值得,是否能称之为生命的意义。
1500名新囚徒坐着每节车厢只能容纳80人的火车,经几天几夜的奔波,终于被押送到集中营,每个人只能躺在自己的行李上,守着所剩无几的个人财产。到站——站牌“奥斯维辛”,这个名字代表着所有的恐怖。大屠杀、毒气室、焚烧炉时刻威胁着可怜的囚徒的生命。我国古代,犯人到达刺配地,先打一百杀威棒,灭灭囚徒威风。集中营也不例外,迎接新囚犯的是早已等待好的同样可怜但因拥有权力而狠心毒辣的囚头,他们负责接管囚犯的行李,而这些行李中藏着稀有物品和原本严禁携带的珠宝。紧接着,考验生死的时刻,所有人员排成两队,男女各一队,从党卫军面前经过,如果他们看你足够强壮,能够干活,就把你分到右边,反之,就会被分到左边。分到右边的人很幸运地可以“享受”集中营的生活,而分到左边的,很不幸,他们拿着肥皂进写着“澡堂”的屋子,然后,在焚烧炉干活的囚犯会说,他们看到一缕缕青烟飘向奥斯维辛的蓝天。
被分在右边的幸运儿开始了他们的集中营生活:
住所——充满肮脏秽物的棚屋,食物——几盎司面包,衣物——不合身的从死去囚徒身上扒下来的不合身的工作服和鞋子,工作——没日没夜的修铁路或者运送同伴的尸体进焚烧炉。
这时,无论你有多少财富、你有如何显赫的地位,对党卫军来说,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所有都化为了集中营编号,119104也好,其他的什么也好,只要你惹怒了党卫军,他看一眼你的编号,任你是谁,便能让你尸骨无存。如果你看到有人不是5点钟起床干活,而是赖在牢房里,呆在满是屎尿的垫子上,拿出一支用面包向囚头换来的.烟开始抽,那你就明白了,这人活不出48小时——即时快乐占了上风,意义导向减弱了。此人放弃了,找不到坚持活着出去的意义,在即时的快乐中渐行渐远……
在绝对强大的苦难面前,任何财富、地位,统统是不管用的、靠不住的,而在苦难中,借即时的快乐来消解忧愁,无疑会走向消亡。唯其思考过生命意义而内心强大的人方能坚持下去,倒不是说能坚持到活着出去,而是说他们能以生命的韧劲坚持磨下去,加大存活的可能性。在绝对苦难面前,我们更有机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存活在这不那么美好的世界。当然,正如作者所说“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苦难不是必要的,但我还是希望我们能设身处地思考,假如我们在绝对苦难面前,什么样的意义能支撑我们维持生命的韧性。
在存在社会关系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也许囚徒可以通过谄媚、讨好来获得囚头的帮助,也许因身体精壮而成为囚头,这样可以减轻痛苦,但是,苦难是免除不了的,因为民族矛盾,不会因你成为囚头而解除,即使囚头,也要面临死亡的威胁。那我们再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例——王守仁。王守仁入驻荒山野店、没有正常社会关系的龙场驿期间,写过一篇传颂千古的名文《瘗旅文》。一日,小吏来报从京城来了一人,携带一子一仆,投宿苗寨,王守仁想去见,因天黑阴雨而未能见成。第二天,王守仁再派人去请,说已经走了,不久,小吏来报,蜈蚣坡下死了一个老人,其余两人在哭泣,黄昏时有人说蜈蚣坡下又死一人,二死一哭,翌日,又有人说,看到蜈蚣坡下横着三具尸体。王守仁于心不忍,带两个童子安葬三人,并写下这篇《瘗旅文》,即安葬旅人的文章。王守仁在文中说,你去国怀乡、游宦千里,心中抑郁,又值饥渴劳碌,怎能不死?但我们要问,王守仁也是去国怀乡、游宦千里,为何挺了过来呢?《瘗旅文》中给出的答案是:“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王守仁从未自怨自艾。
话题一转,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又凭借怎样的生命意义而历经苦难而不死呢?作者总结了三点,这三点也是“意义疗法”的精髓所在。发现生命之意义的三种途径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某个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个途径我们称之为工作,这里的工作是指我们热爱的事业,我们愿意用残存的生命去守护的事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还守护着自己残存的手卷,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成著作,这是他对事业的坚持。第二个途径我们称之为爱,意念中妻子的鼓励对弗兰克尔的生还起了极大的帮助。“通过爱,我们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我们能够体验到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另一个人生命的经历,你所爱的人能够使你实现你的全部潜能。当然,在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了,弗兰克尔的妻子在集中营中死去,但他没有崩溃,因为生命的意义还有第三种实现途径——面对苦难的勇气。后来,一位因丧妻而痛苦的老先生找到弗兰克尔,希望得到排解。弗兰克尔问道:“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的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则么样?”结果可想而知,这位老先生想通了,“愿意替妻子承担这思念之苦”。面对困难,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说到这里,就有些唯心的味道了,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故事的最后,我还要营造一个温暖的结尾。弗兰克尔说,“——在美国参加二战后不久,我接到了让我去美国的邀请函,我的父母欣喜万分,我却犹豫不决,我真能忍心撇下双亲,让他们独自等待被送往集中营的命运吗?在犹豫不决时,我看到了我家桌子上镌刻了犹太教《十诫》中一条的大理石,它代表的意义是‘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
近来在看王守仁的故事,不自觉地将王学与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联系起来,对外界财富、地位乃至名声的追求,内心其实及其脆弱,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强大,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财富、地位、名声乃是附属品,最后,摘抄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精选12篇)(活出生命的意义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