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说:“当兵就要去前线,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硝烟,但雷场就是战场,扫雷就是打仗”。
令人欣慰地是,今年11月16日,在杜富国同志英勇负伤的老山雷场,排雷官兵完成了最后一块雷区的搜排和移交,他们用牵手跨过雷场的方式,庆祝任务胜利完成。此次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作战行动,共搜排出地雷和各类爆炸物19.82万枚(件、发、颗)。
在军地各级的关心和医院多日的精心救治下,受伤严重的杜富国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目前他的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杜俊和妻子王静每天都陪伴搀扶着他,接受康复治疗。
一天的康复治疗结束后,杜富国还能在院中散步行走,阳光洒在他蒙着纱布的脸上,富国开心地笑了,平凡英雄从生死战场上走来,又将从今开始,另一种人生。
杜富国事迹
行至云南边境,虽无法像扫雷战士一样,置身雷场,体验让人窒息般的紧张和凶险,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聆听战士的分享,无不感到扫雷事业的震撼和伟大。
眼前,祖国边境的每一寸土地的平静与安宁,都是排雷战士一步一个脚印的视死如归,浴血奋战。
面对险象环生的雷场,他们敢于“刀尖跳舞”,排除各种爆炸物品如同“虎口拔牙”,为彻底清除雷患,使出“绣花功夫”,每次出入雷区就像走在生死阴阳道上,就这样一次次地闯过一道道鬼门关。
寻着时间的轨迹,我们看到:6月4日,扫雷三队下士程俊辉在危险的陡坡地段作业,发现了一枚绊发雷。正当他全神贯注作业时,脚下的山石轰然崩塌,他跌入30多米深的谷底,头部严重受伤,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这位扫雷战士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
英雄的集体孕育成长英雄的个人。两年后,程俊辉的战友杜富国,在扫雷中发现爆炸物,当即要求战友退后,自己独自上前排除。一声巨响,杜富国被炸成血人,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无惧风险,雷场有我。程俊辉光荣牺牲,杜富国英勇负伤,没有让扫雷官兵畏惧。他们安抚亲人,擦干泪水,继续战斗在烈士牺牲和战友负伤的雷场,这就是排雷战士的英雄本色,他们就算不能回战场,也一样会一往无前去战斗。
主动请缨的“杜富国们”
据了解,此次扫雷之前,中越边境云南段先后组织了2次扫雷和勘界扫雷。第一次扫雷从1992年至1994年,扫除的重点是口岸、通道沿线上的雷区。第二次扫雷从至,扫除的重点是边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地。201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启动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明确除破坏生态环境、水源地等情况外,要彻底清除雷患,还边境一片净土,还人民一片安宁。
经军地双方联合勘察,中越边境云南段共有113块雷区,面积约81.7平方公里,在雷区附近生产生活的我国边民达5千余户5万余人。本着“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有效保护生态和水源区”的原则,经扫雷大队与边境村、乡、县联合勘察,形成雷区扫除与封围的一致意见。此次需扫除的雷区面积约57.6平方公里,封围的雷区面积约24.1平方公里。
边境雷区,地处崇山峻岭之中,有着不少“死亡地带”。当地老百姓至今还称一些地方为“死亡通道”,或者“骷髅地带”。
“这里是当年作战期间的主战场,多年过去早已杂草丛生,荒芜一片,原本有的路也已‘消失’,现在看到的一些路,都是排雷战士‘炸’出来的。”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说,扫雷四队队担负东起麻栗坡县天保镇某界碑,西至猛硐乡某号界碑,19块共17.85平方公里的雷区扫除任务,这个区域地雷和爆炸物种类多、密度大,情况复杂,是扫雷部队中任务最艰巨的队。杜富国所在的三分队,主要担负某号界碑、4号洞、马嘿、老山、坝子等雷场的扫除任务,是该队最危险、最复杂的雷场,可以说是重中重、险中险。
特别是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周文春说,官兵们“每天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
密布的地雷威胁着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边疆的建设发展。仅扫雷四队所在的麻栗坡县猛硐乡,全乡雷场面积达14平方公里,涉及耕地2万余亩。
“从战后到20扫雷部队进驻,全乡被炸死炸伤的群众有1000多人。”乡党委书记赵伟毅说,全乡2万亩茶园有8000亩在雷区,群众被地雷炸怕了,无人敢进去耕种,只能撂荒。
党有指令,万死不辞;人民有忧患,子弟兵担当。据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介绍,参加此次扫雷行动的官兵人人主动请战,奔赴雷场奉献青春与热血。
杜富国便是主动请缨的冲锋者之一。尽管他文化基础薄弱,但硬是凭借自己的专注、勤奋、苦练,练就了“金刚钻”,成为全能雷神。在他看来,扫雷大队每一名战士都一样,大家都坚信只要早一天把雷区排干净,当地群众就能早一天得到安宁。
杜富国所在的五班班长刘贵涛,家在麻栗坡县天保镇芭蕉坪村,从小在雷区旁长大,爷爷触雷牺牲,奶奶、表哥、姑姑被地雷炸伤,一家饱受雷患之苦。原本在边防连队服役的刘贵涛听到组建扫雷部队的消息,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他一次次在家门口的雷场排雷,却难得回家探望:“雷患不除,何以为家。”
今年9月,满服役期的战士窦希望打算退伍,而杜富国12月份也面临退伍。回忆起那次与杜富国的聊天,窦希望说,“那一刻,我脸上真挂不住。”
窦希望问:“阿杜,你走不走?”
杜富国说:“活没干完,就退伍,谁来扫雷?”
“留下来扫雷,你媳妇不收拾你?”窦希望继续问。
“大家都回家陪媳妇了,谁来扫雷?你就这点觉悟?”杜富国一边说道,一边在装载扫雷工具时,摘下迷彩帽,将帽徽凑近胸前的党徽,远远指给窦希望看。
明知山有雷,偏向雷山行。扫雷四队队长李华健、一队班长刀海龙、三队战士王家贤等排雷骨干,曾多次参加国际维和扫雷行动。此次参加中越边境扫雷,环境条件恶劣艰苦,危险系数比国际维和高数倍,但他们的愿望一致:“能亲手清除祖国的雷患,比什么都值!”
刘贵涛也说,在扫雷大队,杜富国很普通很真实很优秀。他就是这样用自己质朴的一言一行,影响温暖感动着身边的战友,让越来越多的“杜富国们”站在一起,并肩战斗,共同立起了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的铁血丰碑。
“死亡地带”为何要人工排雷
战争遗留的地雷等爆炸物多达130多万枚。丛林里、山峰上、道路旁,处处矗立着漆有骷髅头的雷区警示牌,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也说,现有雷区多数在阵地、工事前沿,双方交织埋设地雷、反复炮击,除地雷外还遗留了大量的哑弹、手榴弹、迫击炮弹等,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天保口岸4号洞300×300平方米的阵地雷区内,共搜排出地雷及各类爆炸物8299枚,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种类之全,完全超出了雷区勘察时的预判。这些雷区与传统意义上的雷区完全不同,在这次扫雷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其说是排雷,还不如说是清除战场危爆品。
更为重要的是,雷区至今已有30多年,常年的雨水冲刷和自然改变,爆炸物与植物根系交织缠绕,有的处于战斗状态,有的已经装上了引信,有的手榴弹木柄已经腐烂,只有拉火环裸露在外,性能极不稳定,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一些地雷埋伏得很深,甚至会反复设计“诡计装置”,一个连着一个,一窝牵着一窝,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现代科技那么发达,为何这个区域还非得要人工排雷?
“人工智能排雷机器在这里根本无法作业。”扫雷大队分队长张波说,我们扫雷的区域都是崇山峻岭、杂草丛生、陡坡峭壁,只能依靠人工排雷。一些雷场坡度达到了70度以上,扫雷战士必须身挂绳索,如同“蜘蛛侠”一样作业。
因为深知这一切,所以杜富国比任何时刻都要专注于排雷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白天训练完,晚上啃书本,没事便向比他经验丰富的战士请教学习,他说,学不好排雷知识,上了雷场就保不了命。
雷场的生死锤炼,让杜富国一次比一次专业,一次比一次坚定勇敢。
“因为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有底气、信心和勇气始终冲锋在前。在对讲机里面总能听到他说‘让我来’。”刘贵涛说,在雷场上他抢在前面,在生活中富国也是如此。只要是他认定想干的事情,他就会认真细心去做,如果是有任务,他又想去做时,他总是委婉地劝战友休息,自己却冲在了前面。
三年多来,杜富国累计作业300余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余吨,共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件),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战友们都称他为“雷场小马达”。
由于表现突出,他成为了大队组建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也是唯一一个非骨干党员。杜富国说,“我是一名党员,就要什么事情都干在前面,冲在前面,这样才对得起党。”
“让我来”是新时代军人共同心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历史的硝烟散去多久,但对英雄无悔,铁血忠魂的记忆和呼唤始终都在。
雪落无痕,花开无声,而英雄从平凡真实中走来,又到平凡真实中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杜富国从红色土地中成长起来,从红色故事中传承基因,从红色历史中坚定信念,而这一点与习近平主席的强军思想和“四有”军人要求,一脉相承。
可以说,杜富国的舍生忘死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英雄事迹,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本色的生动诠释,而“让我来”将成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
离开熟悉的岗位,告别亲人朋友,来到艰苦偏远的边疆,扫雷官兵面对的不止是雷场生死考验,“杜富国们”付出的也不止是汗水与鲜血。
记者到扫雷三队采访,下士李洋面对镜头,立即转过了身。他请记者不要拍他:“我没告诉父母我在扫雷,我妈如果在电视里看到我,会哭的。”记者一问,原来扫雷大队官兵有个默契:跟家人打电话从不说自己在扫雷。即使家人知道了自己在扫雷队,也只说自己“在二线搞保障”。
杜富国和他们一样,一开始都选择了“隐瞒”。战友张中君告诉记者,直到第三次扫雷任务结束后,家人才知道自己在扫雷。
在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病、子女年幼等困难。他们把遗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忘我奋战在雷场,用生命在战斗,只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杜富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来!”。
告别扫雷大队驻地,众战士的一句话,久久在耳畔回荡:“就算不能回战场,也还要去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后记: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平凡让我们可亲可敬!总有一种坚强让我们温暖动容!
告别远在祖国边陲的扫雷大队,车辆缓缓行驶在漫漫长路上,车窗外夕阳西下的彩云之南,清风徐来,晚霞漫天,分外美丽,而记者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只因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了“杜富国们”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勇扫雷障为人民的忠诚担当,负重前行,才有边疆净土上的岁月静好,才有了边民脸上洋溢着的满满笑容。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记者更加深刻明白,每每这支英雄部队经过村庄时,为何每一位边民都会热情向他们打招呼,每一个孩子都会向他们行礼!
杜富国事迹
杜富国,你要坚强,杜富国,你要好好活着,杜富国,你是好样的!......
网上到处都是这样的留言,让人既心酸又充满敬意。
杜富国是谁?我想他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名人了。
今年10月11日,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中士杜富国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雷场扫雷时,发现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弹体。27岁的他对同组作业的战士艾岩说“你退后,让我来”,独自上前排除手榴弹时突遇爆炸,自己失去双手和双眼……
而就在前几天,杜富国的战友们手拉着手,唱着军歌蹚过雷场,向当地政府移交中越边境大规模扫雷云南段最后一块雷场,用扫雷军人特有的方式将一片安全的土地归还边疆人民,为他们送上一份和平的礼物。
扫雷英雄杜富国的事迹感动了所有人,我们对他的不幸遭遇感到深深的同情,对他的坚强和为人们和平做出的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谁还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谁还不会感到疼痛?谁还不想活在光明的世界里,看尽人世间的繁华?
在国家面前,在人民安全面前,他指个人安危于不顾,用他瘦弱的身躯,挡住了手榴弹,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歌。
他是人民的骄傲,是最可爱的人。
杜富国事迹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曾发觉。
我们理所当然的享受着和平,享受着幸福,却不知道背后一群负重前行的人。
27岁的杜富国,就是这群人其中之一,他是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的一名战士。如果不是因为一次意外,可能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个名字。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人工搜索排雷时,作为作业组组长,他让同组的战士后退,自己来做进一步处理。作业过程中,手榴弹突然爆炸,杜富国被炸掉双手,双眼的眼球也被摘除。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排雷英雄杜富国的学习心得体会精选(锦集12篇)(中国排雷英雄杜(11)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