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追风筝的人》优秀的读后感800字左右(精选18篇)(小说《追(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09-09 本文由风止于林间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篇6: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写的,他原是阿富汗人,后随父亲迁往美国,本书几乎是他的亲身经历,他立志拂去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书,里面的感情很细腻,真真做到了他想要表达的,甚至更多。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和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也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他只是用很平淡的语气,很简单的语气,但却描绘出一个带来人心灵上的伟大震撼的故事。12岁本该是一个快乐的时期,事实上在风筝比赛前啊米尔和哈桑是这样的,但是在那一天,在哈桑以为他最爱的最好的少爷会来救他时,阿米尔却应自己的懦弱而默默蜷缩在角落里注视着,等待着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爷的施暴和侮辱结束,阿米尔一直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但是哈桑却对阿米尔一如既往,即使以后美国和阿富汗爆发战争,他还是依然坚守在那座粉红的老房子里,即使是被美军用枪指着脑袋还是不肯退缩。他是一个这么单纯的人,仿佛永远都是12岁的那个少年,不曾因为时间而改变什么。

后来,当阿米尔知道哈桑其实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时,他痛苦并悔恨交加着。他在听到哈桑的消息时,不顾一切即使那时阿富汗还在战争中,他毅然回到了他的家乡,踏上了他的救赎的旅途。在他和哈桑在一起的日子里哈桑永远用他那双如黑宝石般晶莹的眼仁跟他的小主人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看到了荒废的家,看到了战火纷飞,看到 了人们为躲避战火的艰辛,也看到了儿时的老管家,得知了哈桑的死讯,但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却被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抓走了,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怪,绕了一圈,有些人谢幕了,可是该面对的仍然还在,每个人都需将自己的戏份演完,于是阿米尔毅然决然的去救索拉博,以生命为代价。

索拉博这个饱受苦难的孩子,几乎失去了一切表情,只有在说起阿米尔和哈桑儿时的玩具时才会有所反映,但是这又有什么呢,阿米尔将用他的一生来爱这个孩子,这是他一生的救赎。作者用他那平淡细腻的文笔挥洒出书中种种的亲情,友情,勾勒出人性的本质和救赎。而哈桑坚定清澈的眼神透过了另一个少年的眼瞳传递给阿米尔,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遍一遍的在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犹如一首交响曲不断回想在另一个少年的这几十年来一直不断收到煎熬和拷问的灵魂。

作者的笔犹如一把尖锐的刀,将人性刻画得如此真实而残酷,又或是因为真实而残酷,但是却又让人莫名的感动。书中对感情的描写有时会被自己带入现实中,折射出自己内心的情绪,让人无处可逃。例如对别人信任时的回复,面对亲情的欺瞒时的痛苦和恼怒,危急关头的抉择和慌乱,失去亲人时的无助,悲伤和孤独,伤害别人时的犹疑和内心的谴责,赎罪时的愧疚…这些情感当他们来临时有如潮水不可抵挡,显示出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让我们无法辩驳,真实细腻到让人有如亲身经历,不可遗忘。

也许结局并不完美,并不让人满意,可是这却是最真实的,最好的,阿米尔的救赎并没有结束,人们不在索拉博的未来,但是阿米尔会照顾好他的不是吗?风筝承载着他的童年,现在或许也将承载着另一位少年的童年,追风筝的人,就像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想一样,有时我们必须为了自己的伙伴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有时我们必需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去救赎,有时我们必须为了自己的幸福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你们的风筝里又将承载这什么呢,爱情,亲情,友情,梦想…无论什么,它都是我们最珍贵的风筝。

篇7: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左右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长久地回荡在我的脑海里,那个穿着粗布马裤赤裸着黝黑上身的小男孩,就像是站在我的面前,脏兮兮的脸上那双纯净的眼睛,直击我的内心深处,再没有第二本书,能像《追风筝的人》那样,给与我这样这样,近似于宗教般内心的宁静与激荡,也许,卡勒德胡塞尼传达给我的,就是那样一种宗教的神秘与感动。

想起童年的一件往事,那时候在乡下上学,身体比较瘦弱,在学校里经常被欺负,班里有一个同学,个子高高的,性格憨厚而朴实,是我很好的朋友,每次我被欺负,他都会挺身而出,即使每次打完架之后他拖着被撕破的衣服回到家里,会被他母亲很严厉地训斥。长大以后,每次见到憨厚而义气十足的孩子,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地浮现他的身影,卡勒德胡塞尼的这本书,又一次将我拉回记忆的深处,细细思索我这位童年的伙伴……,事实上,他的身世是比较悲惨的,父亲原本是一家磨坊场主,在他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因为一次输血,感染上艾滋病不幸去世,而他的母亲——一个瘦弱的女人,独自带着他生活了十几年,直到他中学戳学出去打工,才改嫁他人。我与他失去联系也已经将近十年了,即使再次见面,我都无法确定我能否再次认出他,但是,他那时给我的安全感,却是我这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得一位作家曾说过:真情是这世间最动人的东西。而在我看来,那困厄之中仍不失信念的真诚,就像那风雨之中飘摇的百合花,是那样的坚韧而动人心魄。

“为你,千千万万遍”每一个字的背后,都传达着这样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危难之中,执手相依,许对方天荒地老的恋人,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最炙热而真挚的爱情;终其一生,为孩子操碎了心,即使孩子顽劣不悔也不放弃的老父母,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最温暖而动人的亲情;相知数十载,身陷困厄仍不离不弃的老友,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最坚韧而执著的友情;逐梦半生,梦想遥遥无期仍然永不放弃的青年,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最坚强而勇敢的青春。亲情、爱情、友情、梦想、青春……,这世间太多真挚而动人的情感。而每一个真情背后,都有这样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孩子》中刻画的哈桑和阿米尔,是绽放在苦难之邦阿富汗最动人的百合花,这份动容,直击心灵,超越国界。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也必将相随着这本书,传到世界上每一个有阳光、有人性的角落,连接起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们心中共有的对真情的信仰。我希望,有一天,当你遇到这句话,请相信:这世间,还有那么多真情值得你珍惜。为你,千千万万遍……

篇8:关于追风筝的人800读书笔记读后感

当很多人都在推荐这本书时候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追风筝的人,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追风筝的人,我终于明白了追风筝的人是什么意思了。虽然译后记里写到: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但我更愿意简单的认为,追风筝的人指的就是哈桑,那个陪他一起成长一起放风筝,每次为他追到风筝,在他夺冠那次不惜受辱都要保护那个蓝风筝的哈桑,那个被他背叛的哈桑。风筝,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痛的回忆。

索拉博自杀的那一段,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小的小孩子要承受这么多的痛苦,为什么!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哈扎拉人?所以他的父母就要被当众击杀,所以他就要被凌辱,所以他就要被像个玩偶一样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必须跳着那滑稽的舞蹈。最近去了一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屠杀让我想起来塔利班对哈扎拉人的屠杀。以前都说爱国,民族振兴,并没有什么太强烈的感觉,感觉那离自己很远,但这一次民族强大的信念第一次那么沉重的击打着我的心灵。对民族信念的麻木终有一天会让南京大屠杀重演,或者出现像塔利班对哈扎拉人的屠杀。我们不管在哪,不管变成一个多么优秀或多么糟糕的人,我们都代表着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民族。如果这个民族代表着懦弱,无能,我们每个人都是逃脱不了这种声音。所以所有的华人,无论在哪里,都会为这个民族的强大努力着,因为他们也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也许不是中国籍,但也改变不了他们是中国人的事实。

全书都写的很压抑,很沉重,唯独与索拉雅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赞许。美妙的一见终情,结婚前的坦诚与包容,婚后无子也坚守的婚姻,已经完全不是阿富汗人的作风,也自由了,也幸福了。虽然有些人说作者在后面有着浓浓的情绪,但面对自由和平的美国和枪弹尸体的阿富汗,我想,作者并不是在拜美,只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希望阿富汗的天空能再飘着那么多自由的风筝,让他重新回到那个记忆中的故乡。

篇9:关于追风筝的人800读书笔记读后感

初读这本书,觉得作者塑造的哈桑这个人物有点蠢,尽管阿米尔少爷背叛了别两年,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再一次十分不情愿地拿起这本这本书,可是第二次读时,却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书中的哈桑并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哈桑了,而是一个心思纯洁,内心无比干净的人。

时别两年,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再一次十分不情愿地拿起了这本书,可是第二次读时,却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书中的哈桑并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哈桑了,而是一个人心思纯净,内心无比干净的人。

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受到了阿塞夫等人的殴打和侮辱,而正在找哈桑的阿米尔正看到了这一幕,可她却因为自己的胆怯和懦弱不敢站出来帮哈桑,而哈桑出来后恰好看到了阿米尔,他知道了这一切,阿米尔的内心分非常的自责与痛苦,他用一切办法来赶哈桑走,以免自己看到哈桑后饱受内心的煎熬。最后,哈桑和阿里走了,过了好多年,他们都长大了,可是在给阿米尔的信中却并没有显现出来半点的生气,反而说自己是阿米尔最忠实的朋友。

哈米尔让哈桑做的事情他从来没有反抗过,反而在阿米尔用石榴打他时,他也只是伤心地哭而已,并没有还手。

心思纯净的人,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永远都是最后考虑自己,他们不懂得伤害别人,更不懂得为什么要伤害别人。现在的社会,有一些人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职位,甚至不惜去伤害那些无辜的人。

现在,我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哈桑的品质为标杆,做一个内心纯净的人,当一个心地干净的人。

篇10: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

想不到,一部小说笔墨不重的战争中人们生活的描写,震撼了我:以“真主”的名义见到不顺眼的男人就开枪击打他们的后脑,因为血统的原因就将他们的尸体扔在路上。人们每天都生活在隆隆作响的炮声中,走在埋满地雷的道路上,普通老百姓被地雷炸得没手没脚丢了性命。《追风筝的人》震撼了我,不是哈桑的真诚,也不是阿米尔的救赎,更不是他们的情感,真正震撼我的是阿米尔在所谓的救赎之路上看到的悲惨的阿富汗人民的惨状。

先说阿米尔和哈桑的分离:我们大人尚且如此,阿米尔作为一个小孩子,他同样不能够接受被侵犯的哈桑,特别是哈桑受侵犯的时候,阿米尔还退缩了。阿米尔的心里受到的是双重折磨:哈桑带给他的那种弱肉强食的恐慌氛围,还有阿米尔自己渴望做英雄却没有勇气的挫败感,他连挨一顿打的勇气都没有。于是阿米尔说哈桑偷盗。这是作者的第二重控诉――阶层的存在,使得阿米尔可以对哈桑的人格为所欲为。

所以看看种族问题是多么严峻的:连小孩都可以对哈桑的身体和人格为所欲为。

哈桑作为弱者,第一他突破不了的自己的阶层,他作为仆人名义上的儿子,生来也是仆人。仆人没有公正、仆人无权辩解、没有人格。哈桑和父亲唯一的坚持就是离开,是自己对自己人格的唯一的保护方式。

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阿米尔和哈桑的分开,表面上看,是在为“救赎之路”做背景介绍,其实这也是为后面的战争之景做背景介绍:种族的区别使得纷争不断,阶层的固化也逐渐在激化社会矛盾。封建社会的尾巴,表面上去看,人们过着和平传统的生活,一代一代。

但是表面之下呢?连孩子都在用种族问题去侵犯或攻击,连孩子都在用自己的阶层去压迫和欺辱。这是一个正在腐烂的国家,希望在哪里呢?

小说的后半是阿米尔的“救赎之路”。夫妻双亡,留下一个酷似哈桑的男孩索拉博。阿米尔踏上了拯救男孩索拉博的道路。解救男孩的过程是阿米尔对内心的救赎,即使曾经受伤害的人已经忘记伤害,有良心的人内心却会永远疼痛下去,良心接受不了哪怕非常细微的晦暗,否则无法安宁――“那里有成为好人的路”。

在救赎过程中,阿米尔看到了不同于他记忆的阿富汗,宁静和平变成了无比破败,即使阿米尔因为战争逃往美国,但是二十几年后的景象还是震惊了他。我想这也是本书的高潮,一个男孩的脆弱和一个国家的脆弱,男孩索拉博被玩弄,阿富汗同样被玩弄,变得无比破败。索拉博的内心和阿富汗一样荒凉无比。

阿米尔为了救回索拉博被阿塞夫打断肋骨,打裂嘴唇,但是阿米尔却在笑,他一直渴望得到的惩罚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实现,这场暴力迟到了二十几年。阿米尔的身体被打坏,但是心里的伤却好了,索拉博为了救阿米尔用弹弓射瞎了阿塞夫的眼睛。当他们逃出去后,男孩去美国的手续出现问题,阿米尔忘了自己保证带他离开,他说要他在孤儿院待一段时间,可是孤儿院的经历是男孩最最痛苦的经历,于是男孩悄无声息的自杀了。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小说《追风筝的人》优秀的读后感800字左右(精选18篇)(小说《追(2)在线全文阅读。

小说《追风筝的人》优秀的读后感800字左右(精选18篇)(小说《追(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gongzuo/183137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