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分解出来就是可怜、有爱。身赴宝岛的胡适,临死都不知道曾经谩骂他是“美帝国主义走狗”的小儿胡思杜已经自杀,还饶有深情地在遗嘱中提出给小胡分遗产,其状堪怜。一心维系家国命运的梅贻琦,虽然在宝岛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的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终。宝岛之于中国,是领土的割裂;而大陆之于台岛上的异乡人,则是整个思念的寄托。这份家国情怀,可能是大师们都有的一种普世情怀吧。1946年,林徽因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重访每一处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看过《南渡北归》后,只想再悲叹一次:21岁了,我才明白真正的中国历史。
小学到高中,我花了时间学习历史。高中时,历史成绩常常全班第一,也是文科班的尖子生。不过,上大学四年,我才发现之前学的历史教材,错误的知识占到一半,甚至还多。这是什么样的感慨呢?生在这样的时代,年轻人,继续努力吧。
该着作分三部,约180万字,包括《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书的封面写着一段话,颇具震撼力,“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代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着”。封面下半部分写着八个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然后就是9个大师的肖像,有胡适、蒋梦麟、傅斯年、张伯苓、鲁迅,乐哥在第一页批了八个字,“大师远去,专家横行”。
回想起高中和大一大二时期读红色小说,《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日》、《小二黑结婚》,这些所谓的名着都是历史书上推荐的,它们花费了我好久的时间,读完之后也带来了许久的感动。
但是,当看过《南渡北归》后,突然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原来民国期间还有这么多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为什么中学时期的教材不向我们着重推荐他们,而单单选择介绍郭沫若、沈从文、何其芳、吴强、孙犁这些人。
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傅斯年、李济、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朱家骅、吴宓、陈寅恪、曾昭抡、董作宾、曾昭橘、叶企孙、刘文典、俞大维,可叹这些人物竟然不能够在中国历史书中占据一些地位。还有卢作孚、张自忠、方先觉,看着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想抹眼泪。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历史的角落,成为受人们尊敬的人。
花了将近十天读完了岳南先生的鸿篇巨着《南渡北归》。该书由《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曲组成。《南渡》主要讲述七七事变爆发时,以清华、北大、南开、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的知识分子,南迁至长沙、蒙自、昆明的故事。《北归》主要讲述抗战顺利后南迁的知识分子迁回原单位的故事。《离别》主要讲述在1949年这些知识分子“走”与“留”的故事,无论是“走”,还是“留”,这一抉择都决定着他们后半生的命运。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是多么沉重,多么的忧伤,但不管怎样,任何人都挡不住时间的脚步,尽管有那么的不舍,那么的依恋,依然要离去,有的甚至都来不及道一声珍重,从此就成永别。
读完该书感触颇深!
第一,那时的大学,有着充分的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不仅没有思想的桎梏,而且还能容纳不同政见者。
第二,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很多都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为学术而学术,并没有争着抢着、挤破头皮去挣钱。
第三,那时候也有学阀与学霸,比如傅斯年先生,不仅手握重权,而且和庞大的基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并没有靠这些发财,而是竭力搜罗人才,培养人才,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四,那时候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不是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是想通过科研为国做贡献。
第五,那时候还是“教授治校”。
第六,那时候的校长清廉,如梅贻琦先生、傅斯年先生、胡适先生,并没有贪腐。傅斯年先生还得靠拼命挣稿费来买裤子、胡适先生死后只留下130多美元,让人震惊的是清华的梅贻琦先生,手握清华庚子赔款,死后连一份遗产也没有留下。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终于将厚厚的一大本书,《南渡北归》第一部看完了。
这是一部写大家,大师的书,太应该看了,而且应该早点看。我看的虽晚了,但终归是看了,并收获满满。
《南渡北归》一共分三部,第一部是《南渡》,第二部是《北归》,第三部是《离别》。《南渡》应该是最难的吧?因为后面两部还没有看。《南渡》是因为日本侵略的原因,整个政治,经济和教育都向南方转移,称为南渡。
战争,本身就很可怕,在战争中逃难,就更难了。知识分子,拖家带口,前途未卜?作为读书人,授课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书。最惨的要数陈寅恪了,从日军铁蹄下抢救出来的书籍,一批在运输途中被换成砖头,一批被烧成灰烬,陈寅恪一次次被打击,昏厥过去。这些书,是陈寅恪经过批注的书,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稍加整理便是一部部惊世骇俗的大作。
作为世界级的大家,三百年仅此一人的陈寅恪,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研究员职称,还被牛津大学聘为教授,请陈寅恪去牛津大学主讲汉学。这是牛津大学创办三百年多年第一次聘请中国学者为专职教授。全欧洲的汉学家听说陈寅恪要去讲课,纷纷跑去准备听课。由于二战的爆发,陈寅恪未能成行,被困在香港。
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蔡元培,胡适,梁启超,蒋梦麟,梅贻琦,朱家骅,叶企孙,李济,陶孟和,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徐志摩,鲁迅,冰心……数不过来的大师,大家和名人。看他们的人生成长经历和学习过程是一种享受,佩服的同时,也有对自己的激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解和学习这些大师太有必要了。
过去,对其中的一些大师盲目崇拜,看了《南渡北归》知道了很多,也开始学习甄别了。因为这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籍,包含了很多历史记录和资料。历史,除了记录,还是一面镜子,形形色色的人留在了里面。
这些被称为中国最后一批的大师们,在《南渡》的过程中书写了新的历史 篇章,而且都是实实在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能看出每个人的本质和特点,非常珍贵。
特别喜欢这本书,特别是关于陈寅恪等大师的部分,还有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和徐志摩,这些人之间的关系,与传说中的有所不同,是很值得羡慕的那种高尚的品格和关系。
接下来的两部《北归》和《离别》也是厚厚的,慢慢看吧。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这样的书,看不够,还想看。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前两册读完了,心中五味杂陈,先新奇方式写个感想。
故事一:
一位大叔沉静地看着清朝中国版图,陷入深深思索中,并自言自语、感慨万千。那时候外蒙古还在,库页岛也在。现在外蒙古独立,库页岛被割来割去,占来占去,最终属于苏俄。好好一个海棠叶被折腾成了大公鸡,康熙乾隆地下有知,估计会被气活吧。
小妖长着一副被搭讪的脸,大叔找我聊起来了。我就嗯着啊着,对,确实,没错,就是这样的。
故事二:
一位志愿者姑娘讲解瓷器变迁史,说得非常好,我就顺便问她,为啥了解得这么透彻。她说自己遇到一位特别懂瓷器的看展人,双方角色置换,对方给她普及了很多知识,据说这位看展人经常游走在国内外中国文物相关的美术馆、博物馆,长期积累下来,知识自然沉淀,把自己练就成了一个封神般的存在。
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绩,对那位达人隔空敬仰一下。鄙人的小目标就暂时先不要一个亿了吧,如果财务自由,我也要去全世界的博物馆、美术馆,把中国的文物都看一遍。
故事三:
第一次看到宋徽宗真迹,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日本的巡回展览。一副《竹禽图》,另一副大概是龙云闪电风格的书法绘画作品。只能感慨,不愧是被皇帝身份耽误的艺术家。
后来在北京故宫看到了《祥龙石图》,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哎,词穷如我,实在形容不出它的美,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的女儿,给老母亲好好学习这种字体,赛过宋徽宗。
想再去一次湾湾的动力竟然是为了台北故宫,当然如果允许,我可以五天都住在里面,看宋徽宗真迹。当然如果允许,我也想看看其他真迹,比如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20xx年该真迹在日本展出,火爆程度,大家看图体会吧。没在大陆展出过,很多湾湾土著应该都没见过,就说我该不该酸柠檬,酸葡萄一把。
说起来就是伤痛,我还不算看展铁粉、达人,否则像这种几十年才展出一次的真迹,值得花一张从北京飞往东京的机票,效仿梁朝伟伦敦喂鸽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毕竟真迹下次展出的时间未定,说不定那时我已经入土了。
对于书法外行的人来说,如果不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就无法体会到它的震撼。就像我自己也没想到,一篇关于《祭侄文稿》创作背景的文章,会生生把我给看哭了。
有一个朋友的观后感特别能戳动痛点,“祭侄文稿的书写由楷书到行楷再到行草,最后转变为狂草,笔触由混敦有力变成干枯草书,狂草字迹模糊不清,同去的小学妹说颜真卿此时一定情绪激动,泣不成声~中国书法的历代名家各有各的好,有很多的好,但颜真卿的祭┪母遄掷镄屑涮得见他的呼吸,是特别特别好 。”
深以为然。
故事四:
同属亚洲国家,又有学习借鉴、历史往来的传统,日本对中国文物价值的理解和认同高于其他国家,所以会有很多机构和个人参与到收藏中国文物当中。有些藏品丰富的机构,专门成立美术馆,其中不乏做工考究的精品。
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存世两套此种类型青铜器,一套在日本,一套在法国,反正不在大陆,也不在湾湾。
故事二~四本质相通,涉及到战争期间文物流失海外,以及大批精品被搬运到台湾这样的历史事实,其影响延续至今。
书中有个性的人物很多,有时读着读着身体发热,脑子充血,下一秒竟留下眼泪来。这种气节、血性在《史记》、《三国演义》等的出场人物中也有体现。果然有些气质可以融入血脉,流淌继承。待读完最后一册,再详细八一八。
《南渡北归》讲了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和学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图书,文物转移到西南地区,抗战胜利后再北上的故事,全册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书中,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记忆。
全书开始于沦陷后的北平,屈辱与尊严,征服与抗争。每一个人,都是毫无杜撰有血有肉的人。这批人,他们护送中国文物和大学图书在烽火下南渡。在军阀混战,中日战争的硝烟中描绘出中国最初的考古,建筑轮廓。也在山区的艰难环境下完成生物科学实验。本该在优越实验室中完成的任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仍不放弃。他们,让“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在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正因为有这批坚守信念的大师们,当我们再去凝视这段沉浸在深渊的历史时,才会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风骨凛然,这是中国式的风骨,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
在逃亡路上,为了不丢弃人才培养,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在艰难的日子里讲课声常伴随敌机的轰炸,师生们却把躲防空洞的事儿风趣地写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晚上停电时,刘文典就一袭长衫,对月讲《月赋》。但却这么艰难的日子里,它为祖国培养了多少人才。
解放战争时,梁思成焦灼地在楼上转圈,一看到有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这些古建筑要全完了。”罗哲文回忆,梁思成在二战末期经常抱着日本地图标注古建筑所在,并把地图交给美军请求他们不要轰炸这些人类共同的遗产。日本知晓后极为感激――梁思成此时却早已死去多年。
看过一张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们坐在檐上,并肩笑望镜头,林穿着合体的旗袍,脚下踩着一双平底布鞋,他们正进行维修测量工作。那时候,所有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欣然。看照片的人关心的不会是林徽因的脸蛋长得美不美,也不会是照片拍的模糊而没有色彩。它展现的是中国大师们的坚定信念,在一个古国的土地上,用生命的时间抢记建筑的记印。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1000字高三《南渡北归》读后感(集锦14篇)(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