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印时代楷模个人事迹观后感(精选18篇)(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8 本文由风止于林间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这些年来,张连印为周边乡村、学校和部队无偿提供树苗30余万株。在他的无私付出和影响下,绿化荒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左云县,曾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现在,这里风沙没了,山也绿了。

这绿色有张连印的功劳——在他的带动下,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

篇5:时代楷模张连印事迹观后感心得

“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

“不唤起大伙的生态意识,种再多的树也难见效。”张连印想把树种满荒山,更想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有一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对此,张连印心里很难过。“乡亲们养牛养羊挣钱不容易,不能伤了他们的心。”张连印没有像别人那样撒药、设栅栏、立警示牌,也没有向放牧人索赔,只是真诚地说,“我不要林、不要地,就是想种几棵树改善环境”。

张连印绿化家乡、报答乡亲的情怀感动了牛倌羊倌,自那以后,他们每次放牧都格外小心,牛羊啃树苗的事情也没再发生。

“我们左云县地处首都外围,是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地区。我们多栽一棵树,就能为首都人民减少一粒沙。”张连印持之以恒的开荒造林精神感动了当地干部群众,最终,荒山绿化队伍越发壮大,县、乡、村、集体、企业、个人绿化工程,在这里星罗棋布,方兴未艾。“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说。

“我感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光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想要带动更多的人种树,首先要解决树苗的问题,可树苗成本高,能否成活又有风险,老百姓不愿意掏腰包义务植树。怎么办?张连印自建苗圃基地。熬过了漫长的育苗期,小樟子松、小油松、小云杉、小新疆杨精精神神地长大了,这些苗木除了能满足张家场村生态建设外,还无偿地提供给需要植树造林的十里八乡群众。很多人拉树苗时主动提出要付点成本费,张连印一概拒绝,只说“把树栽活了,我更高兴”。

这些年来,张连印为周边乡村、学校和部队无偿提供树苗30余万株。在张连印带动下,乡亲们有的承包荒山荒沟,有的进行股份制合作培育苗木,有的兴办家庭小林场,树越种越多,山绿了,水清了。后来,左云县投资300万元,在全县开展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活动。

“增绿增收齐头并进、治沙治穷良性互动,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如今,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看着眼前的碧波万顷,张连印百感交集,他兴奋地说,今后自己要继续做一名生态绿色的宣传员、植树造林的战斗员、防护森林的护卫员,在植树造林的同时,因地制宜种沙棘、杂粮,搞养殖,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篇6:张连印时代楷模个人事迹感悟

站在山西左云张家场村的瞭望亭俯瞰,樟子松叶茂枝繁、连绵成片,聚拢成一片林海……

这种多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树种,为啥会在左云这片黄土地上旺盛生长?

关于这些樟子松的来历,左云县群众口口相传:“,有位将军退休回乡,脱下军装、扛起锄头义务植树,种下了200多万棵树。”

这位种树的将军,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戎马倥偬40年,退休回乡后的他,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书写了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精彩人生。

回 家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

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

20,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

签合同那天,他当场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种 树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

采访中,张连印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

十几年来,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张连印回乡后也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植树的时候,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当初听说他种树需要人手,我就来了。跟着将军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我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工作起来,张连印发现,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

于是,张连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又一件事让他犯了难……

20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

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300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初 心

“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乐观的张连印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

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一直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民,到底图个啥?

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20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造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很多很多树!”

第二天一早,迎着旭日的光辉,张连印又头戴草帽、肩扛铁锹到山头劳作,一抹朝霞映衬着他的背影。他挺直腰杆,眺望着脚下这片绿色海洋。风吹叶响,像是一支整装待发的部队。“和它们在一起,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张连印眼神无比坚定……

篇7:张连印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以及感悟2021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乐观的张连印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

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一直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民,到底图个啥?

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造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很多很多树!”

第二天一早,迎着旭日的光辉,张连印又头戴草帽、肩扛铁锹到山头劳作,一抹朝霞映衬着他的背影。他挺直腰杆,眺望着脚下这片绿色海洋。风吹叶响,像是一支整装待发的部队。“和它们在一起,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张连印眼神无比坚定……

篇8:张连印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以及感悟2021

一名戎马半生的退休将军,本可以颐养天年,但张连印却选择了退而不休,回到自然环境很差、生活依旧贫困的故乡,不辞辛苦地植树造林。这种崇高风范,实在令人敬佩、感动。

支撑张连印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究竟是什么?是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是一位钢铁军人的忠诚,是赤子乡情,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使命感,是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

“再不能让乡亲们过喝风吃沙的日子啦!”从这句朴素的话语里,我们不难体会到张连印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忧患意识。为了改变故乡的面貌,他不惜投入巨资、四处化缘,不惜起早贪黑、拜师学艺,不怕挫折、矢志不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优良的军人作风,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执著追求。在自己绿化荒山之余,他坚持抽出时间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从自发改善生态环境走向了强化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自觉。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张连印时代楷模个人事迹观后感(精选18篇)(2)在线全文阅读。

张连印时代楷模个人事迹观后感(精选18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gongzuo/183398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