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行为更加规范
以政务中心为载体的服务型审批模式继续完善,重点推进省级设立行政许可项目清减,市州行政许可项目逐步规范。行政审批方式不断改进创新,电子政务、网上审批方式逐步推行,成都市率先在全国推行行政事项并联审批,首批19个项目进入试运行。综合行政执法制度改革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稳步推进,安全生产、环境监察、国土资源、城市管理等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行政效能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完善,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建立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集体决策、咨询论证、听证公示等行政机关行为制度。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投资管理新体制初步形成,到2007年,90%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了核准制和备案制,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开展了“代建制”试点。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初步形成。近年来,财政投入向教育、三农、卫生、文化、社保、就业、环保等倾斜,确保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支出的需要,各项公共事业支出已占到全省财政总支出的78%。
(六)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分类梯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实现协调发展
2007年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发展试点以来,我省抓住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突出矛盾,深入推进成都试验区和德阳、自贡、广元3个省级试点市及20个市级试点县的改革试点工作,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均衡配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三个集中”为途径,联动推进“三化”。以成都市为代表,通过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带动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农村建设。2008年,成都市工业集中度达62.8%,城镇化率达63.5%,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达65.2%,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体制机制。
二是以“还权赋能”为核心,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成都、自贡等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和有偿使用,成都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确权、搭建产权流转平台、土地整理、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等,建立了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在改革探索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耕地资源,农民分享了土地增值收益,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农地和建设用地流转,为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是以增加“三农”投入为着力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地区普遍加大了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成都市基本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关系市域内可转换、可接续、可转移。
四是以行政社会改革为保障,推进公共管理向农村延伸。成都、广元等试点地区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积极探索完善有利于统筹城乡的大部门管理体制。逐步实施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放宽户籍登记、迁徙条件。
通过深化改革,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与2006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7.3%,非农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由51.1%提高到53.9%,城镇化率由34.3%提高到37.4%。
二、对外开放情况
我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对内对外齐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努力增强开放实效,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的内陆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历史转折,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20.38亿美元,利用外资33.42亿美元,引进国内省外资金2998.21亿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4.05亿美元。到2008年底,我省已与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四川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工作四川省深化改革开放情况材料(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