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2-02-21;修订日期:2002-07-26
【参考文献】
[1] 魏心镇,王缉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 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 顾朝林,赵令勋,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4] 张伟,顾朝林,等.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地理研究,1998,17(3):233~241.
[5] 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地理研究,2002,21(3):228~238.
[6] 陈汉欣.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的类型与建设布局研究.经济地理,1999,19(1):6~10.
[7] 龙华楼,等.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地理学报,2000,55(6):719~727.
[8] 刘卫东.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1,21(2):159~164.
[9] 姚士谋,刘塔.外向型经济与开发区建设综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
[10]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规划,2001,25(7):7~14.
[11] 李小健,张晓平,等.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研究,2000,19(2):1~7.
[12] 谭传风,李祥妹.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地理研究,2001,20(3):315~321.
[13] Dicken P.Global Shift:Transformation the World Economy.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1998.
[14] Jin D J,Stough R R.Learning and learning capability in the Fordist and post-Fordist age:an integrative framework.Environment and Planning(A),1998,Vol 30:1255~1278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工作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8)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