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8)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10-06-17 本文由青衫忆笙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收稿日期:2002-02-21;修订日期:2002-07-26
【参考文献】
  [1]  魏心镇,王缉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  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  顾朝林,赵令勋,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4]  张伟,顾朝林,等.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地理研究,1998,17(3):233~241.
  [5]  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地理研究,2002,21(3):228~238.
  [6]  陈汉欣.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的类型与建设布局研究.经济地理,1999,19(1):6~10.
  [7]  龙华楼,等.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地理学报,2000,55(6):719~727.
  [8]  刘卫东.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1,21(2):159~164.
  [9]  姚士谋,刘塔.外向型经济与开发区建设综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
  [10]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规划,2001,25(7):7~14.
  [11]  李小健,张晓平,等.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研究,2000,19(2):1~7.
  [12]  谭传风,李祥妹.试论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地理研究,2001,20(3):315~321.
  [13]  Dicken  P.Global  Shift:Transformation  the  World  Economy.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1998.
  [14]  Jin  D  J,Stough  R  R.Learning  and  learning  capability  in  the  Fordist  and  post-Fordist  age:an  integrative  framework.Environment  and  Planning(A),1998,Vol  30:1255~1278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工作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8)在线全文阅读。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gongzuo/4011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