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与推进战略(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为此,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了农业现代化目标层次结构,把农业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系统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组成因素,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层,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就要以“社会效益”、“生产条件”、“高效产出”、“组织程度”、“市场化”、“可持续性”这六个方面为准则,每一个准则又可具体分解出不同的操作措施。这些操作措施所对应的统计指标,将可作为评估农业现代化的预选指标,最终的指标将从这些预选指标中筛选出来。
每一个操作措施所对应的统计指标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如“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包括土地流转率,农田规模经营比例,外来活劳动投入比例等,农业合作化,既可以用参与农业合作社的人口比例,也可以用农业合作化企业提供的农产品与服务所占全社会农产品与服务的比例来测算。
在确定评估指标时,单个指标一定要遵循“客观性、独立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则,而指标体系则要有“综合性、全面性”的原则。构建这一指标体系的理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两代化必须以提高社会效益,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我们制定农业现代化目标和措施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因此我们选择“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整个指标体系的第一个指标。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承的,农业现代化将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和初级产品,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将反过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水平用“第一产业比重”这个指标。这是一个逆指标,即数值越小,产业结构水平越高,数值越大,产业结构水平越低。
第二,农田标准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知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以自然条件为第一基础的产业。选择“稳产高产粮田比例”为又一个评价指标,有了良田这个基础,在生产操作上,还需要有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在生产经营上,要有知识、谙技术、懂管理的新一代农民,故又选择了“农业机械化综合指数”和“农技队伍中有技术职称人员比例”。
第三,发展高效、高产、低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技术中,动力与工具技术、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等是劳动替代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品种技术、耕作技术、生物遗传与基因技术、灾害防治技术等是土地替代技术,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工技术、贮藏保鲜技术等是农业增值技术,主要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因此,“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成为高效产出方面的指标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农业内部经济结构也要发生相应变化,“养殖业比重”成为产出结构指标。
第四,组织创新与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农业内部组织机制的完善,才能保证农业内部要素配置的有序化、高效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买方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一定要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不仅要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率,而且要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率。为此,要推动农业的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的不断创新,以顺应市场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责任田规模经营比重”、“合作化企业占农业增加值比重”、“农林牧渔业商品率”都是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第五,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是关系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百年大计。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就是要保护耕地、水、林木等农业资源,保持农业生态平衡,防治农业内部及外部污染,以确保农业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耕地与前五年逐年环比均值”、“农业灌溉水质合格率”、“农田林网覆盖率”等指标与其相对应。其中耕地与前五年逐年环比均值的计算方法是:把评价年度年末耕地拥有量,同前面5年年末耕地拥有量分别比较,然后求平均值,这一指标反映了耕地的保有水平。耕地与前五年逐年环比均值大于1,表示土地资源持续性好,小于1,则表示非农用地增加。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工作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与推进战略(2)在线全文阅读。
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与推进战略(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