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株洲坚持发展与节能同步、开发与节约并举,以狠抓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2008年株洲万元GDP能耗1.39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1.8%,年均节能3.8%,超过全省目标0.1个百分点。同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GDP电耗分别由2005年的2.93吨标准煤和1206.2千瓦时下降到2008年1.54吨标准煤和1016.3千瓦时,分别降低47.4%和15.7%。同样,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由2005年的56.02万吨/日提高到2008年的57.25万吨/日,增长2.2%;工业烟尘去除量由2005年的121.65万吨降低到2008年的115.18万吨,下降5.3%;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由2005年的185.27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238.13万吨,增长77.8%,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
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株洲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业对于株洲经济有着风向标的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发展是推进“工业强市”方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市拥有7个国家级、19个省级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2个省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达1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8%,居全省首位。到2008年末,株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143.8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9%。
二、株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株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株洲经济,特别是二产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这与株洲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现有的经济指标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产业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近年来,株洲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但结构性矛盾仍较为明显。首先是工业内部结构矛盾突出,层次不高。由于多年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影响,资源型和原材料工业仍占主导地位,多数产业位于产业链条上游,下游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其次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总量不足,比重偏低,“十一五”以来株洲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直在34%至35%左右,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这一比例在60%至80%之间;二是领域狭小、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2006年至2008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70.7%、70%和70.2%,而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比例过低,发展严重不足,吸纳就业能力不强。
(二)研发能力相对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为1145家。其中,国有企业47家,集体企业47家,股份制及其他企业1051家,分别占4.1%、4.1%和9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自主创新活动的仅有102家,覆盖面为8.9%。数据显示,自主创新活动尚未成为株洲工业企业的普遍行为。此种情况如不改变,可预见的结果是研发的低投入,直接导致技术落后,进而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与资源的使用效率,使企业陷入只重视产量和价格而不重视研发投入的恶性循环,进一步阻碍技术进步,这样必将严重制约株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
(三)高排放、高能耗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
由于株洲属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主要工业原料与能源消费品种,例如冶金、化工、煤炭在加工转换及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污染较为严重,且处理成本过高,部分经济增长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经济发展得不偿失。另外,株洲经济结构偏重,高耗能的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行业发展迅速,这种重型化工业导致了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过分依赖,同样对能源消耗过大。以株洲工业支柱行业中的化工为例:2008年化工行业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9.3亿元,同比增长22.1个百分点,耗电量下降2.5个百分点。虽然数据显示化工行业耗电量增长速度低于增加值增长速度,但是从总量构成的角度来看,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14.3%的化工行业消耗掉的却是全市24.9%工业电量。同样属于株洲工业支柱的有色金属冶炼行业,2008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1.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14.9%,消耗掉全市27.1%的工业电量。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县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调研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