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2010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与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使税收政策积极地配合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乎能否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回升与增长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河南省沈丘县区域经济发展及税源构成情况为实证,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一、沈丘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情况
沈丘县位于豫皖交界处,居颖水中游,境内5条省道纵横交错,漯阜铁路、南洛高速横贯东西,沙河航运通江达海,占地利之优势,得交通之便利,享物产之荟萃,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全县辖22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123万人,总面积1080平方公里。
近年来,我县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中部崛起为契机,结合“工业强县”战略,推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县工业企业总数达74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4家,超亿元的企业6家,纳税额百万元以上的企业36家,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企业76家。主要工业产业有食品饮料、聚脂网业、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皮革皮件、农产品加工六大体系。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沙南、沙北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面积10.38平方公里,已完成4平方公里,已入住企业46家,投产38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一些全国闻名的专业镇,如付井镇被誉为“中国糖果第一镇”、“中国食品生产基地”,北城被誉为“中国造纸网生产基地”、“中国造纸网研发中心”,莲池乡被誉为“中国矿山机械配件生产基地”。
我县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集聚了财力,汇聚了人气,带来了商机,迅速带动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2009年沈丘县生产总值达到10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8年增长12.8%,增长幅度高于全市0.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7亿,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2.7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19%。三产比例为27.8:39.2:33,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72.2%。
二、从沈丘县宏观税负、税源结构及税收完成情况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宏观税负又称宏观税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国家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宏观税负通常可分为大、中、小三个口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则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里的财政收入是指包括税收收入在内的预算内收入;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指的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其中政府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财政收入,还包括了预算外收入,以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收取的没有纳入预算内和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收入。由于政府收入资料难以全面掌握,仅从中小口径来了解分析沈丘县的宏观税负情况。
(一)宏观税负与税收构成情况2009年沈丘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506%,比2008年增长了0.236个百分点(见表1)。地税组织收入占GDP比重(以下简称地税宏观税负)由2008年的0.78%上升到2009年的0.88%,上升了0.1个百分点。从沈丘县来看,GDP结构与地方税收结构之间存在差异,GDP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组成,第一产业不产生税收,而地方税收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2009年,沈丘县地方税收宏观税负为0.9%,其中二产为0.69%,比上年减少0.38个百分点;三产为1.39%,比上年增加0.76个百分点。增减因素:二产业减收主要是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三产业增收是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措施
(二)GDP与税收2005年-2009年,沈丘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4.45亿元增至108.387亿元,增幅分别为18.83%、16.44%、26.56%、13.5%、12.95%,从增幅看由2007年最高到2009年最低,主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因素影响。地税收入从3186万元增至9572万元,增幅分别为6.54%、21.25%、53.30%、51.6%、21.10%。税收收入每年增幅均高于GDP。该县2005年-2009年税收与GDP弹性系数分别为0.34、1.29、2.01、1.82、1.99,而全国达到1.5,全省达到1.26,这说明沈丘县税收弹性系数不合理,并逐年增高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汇报材料县政府利用扩权强县优惠政策推进经济发展汇报材料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