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衣着消费水平低,满足生存需求。2008年低收入农户人均食品消费支出922.3 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4%。其中:主食消费人均支出234.9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9.1%;肉禽蛋奶及制品人均支出187.4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5%;蔬菜、水产品人均支出105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3%。总体来看,低收入农户的食品消费仍以主食为主,肉禽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则相对较少,低收入农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方式未发生质的提高。
2008年,低收入农户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3.1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2.1%,为高收入农户的36.8%。在衣着消费中,人均成衣消费75.2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9.6%,仅为高收入户的三成,低收入农户衣着消费档次总体较低,服饰成衣化、品牌化与高收入农户相差甚远。
2、居住质量较差,耐用物品拥有量少。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民家庭向往的目标,也是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目前高收入农户的住宅已向楼房式、庭院式、花园式发展,年末人均拥有住房面积高达36.5平方米,而低收入农户年末拥有住房面积为27.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住房比重仅为19.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比高收入户低14.7个百分点。从房屋内部装饰装修来看,2008年,低收入农户用于建筑和装修生活用房支出人均166.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9%,为高收入农户的32.6%。
从年末主要耐用物品拥有量来看,虽然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抽油烟机等大量进入低收入农户家庭,但与高收入农户相比差距非常大。摄像机、计算机等高档新型耐用物品及家用小汽车等,开始进入高收入农户家庭,低收入农户家庭还无力涉及。
3、文化教育投入低,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高收入农户的精神生活已日益充实,而低收入农户则相对贫乏。2008年,全省低收入农户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人均支出257.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3元,比高收入农户低266.7元。其中,学杂费、技术培训费等支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0.2%,为高收入户的54.3%。此外,低收入农户旅游、休闲娱乐消费人均支出仅为高收入户的49.1%,精神文化生活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提高。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活动区域狭窄。近年来,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多数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得到改善,但低收入户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档次上都明显滞后。2006年低收入户用于交通和通讯消费人均支出216.1元,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1.4%,占高收入户的39.2%。其中,购买交通工具人均支出58.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4元,比高收入户低72元;购买通讯工具人均支出20.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是高收入户的25%。交通、通讯状况落后不仅导致了农产品开发和外运困难,造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而且不利于外部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农业科技的输入,制约低收入农户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升级。
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成因分析
剖析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收入户家庭负担重,劳动力素质低。农村居民人口负担、素质的差异,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低收入户虽具有劳动力量的优势,但却不具备质的优势。2008年,低收入农户户均家庭人口3.9人,比全省平均多0.2人,比高收入组多0.7 人;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1.4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低收入户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而比高收入户高10.7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劳动力总数的15.5%;劳动力中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比重,低收入农户为16.7%,高收入农户为31.9%,两者相差15.2个百分点。劳动力文化素质是影响农民收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文化素质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对市场致富信息反映灵敏,具有较高的市场适应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低收入农户受自身素质的制约,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很弱,勤劳不能致富、增产不能增收的现象时常发生。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农村低收入群体调查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