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建立小康社会”到“建立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体制与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能让人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所有中国人都能安康、舒适地生活,这是新时代的新特点,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与模式。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也是时代的最强音。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稳定压倒一切”的继续和发展。
三、肯定社会必须“科学发展”,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上的突破。我们党的理论进步和领导的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前所未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时代。开始,是没有经验的。从革命初期,我们党放弃领导权,反动派实施的4、12大屠杀,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到讲究“科学发展”;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科学发展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代社会全面发展的主旋律。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是否最后能取得成功,取决于是不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小康目标。是不是能逐步消灭工农差别、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从小平同志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到走共同富裕的全民小康之路,建立稳固的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五、“科学发展”要坚持注重公平的原则。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强调的是效率优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目的是把过去耽误的时间赶回来,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成果同享,逐步消除差距和社会不稳定的潜在隐患,稳定社会,就必须注重社会更加公平的原则。
六、明确了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发展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倡导的建设原则,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中,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构建和谐社会和人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
七、胡锦涛同志依据社会进步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明确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邓小平同志生前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原则概括,即:“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28个字的本质论。胡锦涛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8个字,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和道路,为中国突破传统发展理念,走科学和谐发展道路,明确了可选择的路径。
八、“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进步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全面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时间不等人,在建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基本论断,经过30年的实践,经历了教训,也走了不少弯路。和谐社会以公平公义为基本条件,以全面的制度建设作为稳定、协调、有序发展基本保证。
九、在理论上明确了科学协调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开始的,30年来,我们都是围绕经济忙碌的。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目标,不仅要继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更要思考社会的整体发展,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我们将进入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改革,全新的发展时期。
十、科学发展实施思想文化理念“多元化融合”是我们党聪明智慧的伟大结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从非敌即友,非左即右的二元思维转而多元化融合,更贴近社会现实,体现了一种新的充满包容的价值取向。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学习材料学习科学发展观成果征文(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