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区管民办中职艰难前行。竟成中学和菁华中学是位于两路的两所区管民办中职校,两校均无自有校园校舍,系租地办学。两校设有计算机、商贸营销、机械专业,6个教学班,在校生300人。由于校舍、师资、实训等条件限制,两校办学举步维艰。
4、短期职业培训网络基本形成。xx短期职业培训,已形成区级部门培训机构、职业资格培训社会力量办学点和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共同发展格局。区建委所属建设岗位培训中心,区农业局所属农广校等在短期职业培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了解,区建设岗位培训中心自1989年成立以来,每年培训农民工3000—5000人,累计培训建设一线操作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5万人次,培训继续教育人员3.3万人次。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授权进行职业资格培训的阳光电脑、维美服饰等近20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每年培训下岗失业和农转非人员3000余人。24所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上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xx职教发展的利好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利好条件
1、党政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配套了一系列政策加以支持。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被推入快车道。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非常看重职业教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全区职业教育不断上新台阶。2006年初的区政府26次常务会,决定区财政连续3年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区职教中心三期工程建设,区财政连续3年每年补助贷款贴息100万元,确保2008年区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成功。2007年,区委刘光全书记亲自督办区政协《关于抓住机遇,提高认识,促进我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建议》(51号)提案,全区职教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有望得到及时解决。
2、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区强势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一大批大中小型企业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汽摩、模具、电线电缆、食品加工、医药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崛起。龙溪、两路两大中心商圈快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形势喜人。都市农业乘势而上,生态旅游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势头强劲。xx产业大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为xx职业教育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
3、农民转移机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xx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大规模转移农民,其中将从“两翼”生态移民400万人到“1小时经济圈”内。xx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直辖市的窗口城区,将以实施农民转移工程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突破口,通过引导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在未来5年中,xx至少转移区内人口15万,吸纳区外人口20万。大规模农民转移形成的巨大就业培训需求,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4、“1小时经济圈”强势支撑区的地位对主城区职业院校发展具有强大吸引力。xx是xx综合交通最发达、产业园区最密集和拓展空间最广阔的主城区,是xx“1小时经济圈”核心功能区。xx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对主城区寻求外迁发展的职教院校有着强大诱惑力。目前,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在空港工业园区征地800亩,xx市华星外国语专修学院、xx长安工业公司职工1、2校看好古路镇,地处回兴的南方翻译学院所属xx南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也即将启动。
(二)制约因素
1、传统理念浓厚。重普轻职,重升学率、轻就业率;目光短视,看不见职教春天已经到来,没有勇气推进职教发展大跨越,在职教不景气专业课教师成历史包袱的假想中自缚手脚;重区管轻区域,主动放弃区域高中职院校的沟通联系和服务,致使xx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整体迁至大学城,xx海联学院到长寿拓展,xx市中小企业管理学校投奔璧山;职教与普教管理“一刀切”,不懂或无视职业教育特殊性。此外,学生家长普遍固守读普高升大学后再就业的传统思维。观念陈旧,是职教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