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文化。即海洋商业文化,具体指与海洋有关的商业行为形成的文化现象,表现在餐饮业、制盐业、航海(运)业、造船业等商行为中。讲到餐饮业,自然会联想起以鱼为主料和以鱼为帮衬的象山海鲜系列,这是鱼文化在象山饮食结构中的全方位体现。近二十年来,黄鱼(鲞)、鲳鱼、带鱼、梅鱼、鱼胶、青蟹、望潮、白蟹、佛手、跳鱼、泥螺、沙蒜、蛤子、虾姑等象山海鲜已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站稳了脚根,并有一定的名声。象山菜给古板的传统菜系注上了强大的活力,使上述地区菜肴具备了海味和象山胃口。这是不争的事实,是象山海洋文化以鱼为载体的内辐射。在渔港古镇石浦,传统特产名点、家常小吃实惠可口,回味无穷,点心类主要有鱼骨、水晶饺子、鱼糍面、月饼筒等。家常菜系主要有鱼饼、鱼丸、汤鳗、鱼骨酱、辣螺酱等。
海盐。海水通过曝晒、稀释、过滤等程序,可以晒(烧)出盐来。盐作为饮食生活之必需品,历代来被人们所抢购。贩卖盐的商人即盐商富甲天下,也曾名噪一时。我县作为半岛县,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至今尚存有昌国盐场、白岩山盐场、新桥盐场、旦门盐场等。据蒋中伟先生忆旧,在民国时我县有一个较为知名的盐场——石浦玉泉盐场。
谈起航海(运)业,首要的是海上航运通道。渔山列岛和韭山列岛内侧的穿鼻山水道以及经渔山列岛外侧的海上大通道在历史上是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抗击外族入侵的大动脉。渔山列岛内侧为古航道,也是一段海上丝绸之路,是今天7000吨位以上船舶航线。据宋宝庆年间《四明志》载,县城北的新罗岙曾是新罗国人泊舟之处。南宋文天祥、词人李清照等均身历过此处的惊心动魄。文天祥还留下了《过乱礁洋》的诗。我县大可以做“古航道游”或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游”的文章。象山区域内有三个港口,即石浦渔港、象山西沪港和三门湾,其中尤以石浦渔港为著名。石浦港早时以其海埠,适为沪台、沪温、甬台、甬温航运交通线必经之地,历史上是浙江沿岸的通商、渔业重镇,商业繁荣。如今石浦港则成为国家二类口岸,是民间对台贸易的集散地,可泊渔船万艘,可进万吨巨轮。
造船业是海商文化体现的另一重要行业。船分渔船、客轮、货轮、油轮、军舰等,船又因大小分小舢板、机帆船、大马力钢质渔轮、万吨巨轮之类。我县虽不曾造出万吨巨轮,但造船业历史悠久。目前不包括木质渔轮、机帆小舢在内,全县拥有大马力钢质渔轮近1500对是一个明证。
——海防军事文化。我县拥有8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自象山港口至南堡一线,象山半岛岸线的“烽堠”、“炮台”随处可见。卫、所、烽文台、炮台等军事设施要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二,留下了一笔古代军事设施、军事文化的宝贵遗产。据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明洪武年间以来,在晓塘、东门、石浦、昌国、松岙、东陈、丹城、爵溪、涂茨、钱仓、贤庠、黄避岙、西周、泗洲头、新桥等地的山岙、山头设立了近60个卫、所、寨、堠、巡检司、台。它们首尾相望,组成了环半岛海岸线的一张巨大的防御网,在明和清初时期则成为抗倭的强大堡垒群。明,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度;清初,一个正辉煌的东方帝国时代。为什么要在小小象山半岛,设置如此密集的军事机构和设施?“环半岛防御网”是冷兵器时代历史留给象山后人“开放不忘国防、国富不忘安危”的饱经沧桑的记忆。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石浦东门岛上的原昌国卫旧址,不仅有热心人复建的“浙东第一烽堠”,还有刚筹建的古炮台及古大炮,昭示着当年的幕幕壮丽。卫所下辖的军事设置是寨、烽堠以及巡检司。历史上曾设巡检司4处,即陈山、爵溪、石浦、赵岙巡检司,目前唯丹城赵岙巡检司遗址尚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寨有赤坎游仙寨、周家山堠。现属丹城的赤坎游仙寨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烽文堠是一道古代遗留下来的军事设施风景线,俗称“炮台”。在诸“炮台”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爵溪“周家山堠”。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县海洋文化探究及其建设的调查与思考(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