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发挥了考核工作的导向作用,为广大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树立了新导向。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使之在考核内容的确定、目标体系的构建、考核手段的采取以及考核结果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干部考核工作的评价、激励等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释放的信息和形成的导向更加明确,使广大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二是推进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化,在有效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上作出了新探索。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扩大民主和群众的参与贯穿于综合考核评价的始终。目标责任承诺,让群众知道班子在干什么、做什么,引起群众的关注,增加群众的知情权;在“xx党建网站”上设置意见箱和部长信箱,开通监督电话,收集基层群众对乡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评价意见,增强群众的监督权;设定“群众认可程度”调查表,对各单位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办实事情况的考核,坚持让群众说了算,让群众进行评判,群众满意度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算作政绩,从而确立了群众的评议权。
三是实行分平台、分类考核,在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准确、公平公正上找出了新途径。我们按经济发展水平的强弱、区域特点的优劣,将15个乡镇办事处分为两个平台;根据职能业务特点和工作性质将100多个市直单位分为党政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业发展、执法监督、群团及事业、垂直部门等六大类,从而使同一平台、同一类别之间有了可比性、竞争性,改变了过去总体考核、总体排位,出现的大单位、好部门连续当优秀的不正常局面。实行分平台、分类考核,使相同性质的部门之间有了比较和参照,增加了考核压力,自觉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督促、互相激励、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使领导班子的考核结果更加客观、更加公正公平四是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加强教育管理提供了准确依据,在实现考核成果运用的最大化上取得了新进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的运用,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考核对象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我们将考核结果运用于干部选拔任用,对实干劲头较足、责任意识较强、履行职责较出色、自身形象较好的优秀干部进行提拔或转任重要岗位,对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干部进行岗位调整、降职、免职或改任非领导职务。与此同时,还把考核结果作为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共性问题,召开领导干部大会进行集中点评,对个性问题进行个别反馈,对在团结协作、工作作风、自身形象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责令其作出书面说明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
三、几点思考
一是在考核内容的确定上,必须突出实绩重点,使考核评价的针对性更强。我们在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把实绩考核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中之重,通过考核干部取得工作实绩的过程和结果,来检验干部的德才素质和个性特点,从而形成以实绩论优劣、凭实绩看德才的良好导向。在具体实施中,充分考虑到各考核对象基本条件不对称的客观情况,在指标设置时,按照分类的原则进行细化和量化,在结果分析时又侧重于看位次进退、看主观努力、看协调发展,从而便于对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基础条件下的干部所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对照比较,使考核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出现“画像不准”、“千人一面”等问题。
二是在考核主体的拓展上,必须扩大参与范围,使考核评价的民主性更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的实施,较好地体现了开放理念,坚持组织认可和群众认可相结合的原则,将上级、同级和下级特别是群众纳入到考核评价主体体系中来,变以往由组织部门独家考核为市领导、有关部门等相关专业机构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立体考核,使与考核对象有密切关联的各个层面的人员广泛参与到考核中来,拓宽了考核评价工作的视野,提高了考核评价的开放度,有利于从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获取考核对象的信息。在考核主体的拓展上,尤其注重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公示亮绩、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多层面访谈、延伸考察等制度安排,构建了群众参与的平台和渠道,有效落实了群众对考核评价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了群众对干部考核工作的认可度和支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组织部门调研报告:关于建立干部综合考评机制调研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