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约束效应。如国家出台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同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体制性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尽管对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很多,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在财税体制改革中,部门权力强化,财力向上级集中,县级政权受条块分割体制制约,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再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几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县域干部任期短、换届快,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性制约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受发展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发展硬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县域由于意识不强、财力不足、工作不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老、边、穷村,至今尚未通公路,出入不便,信息闭塞。在发展软环境上,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收费项目多,审批程序复杂,“四乱”行为屡禁不止,企业负担严重。同时个别县域信用环境、发展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少县域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在经济交往中,合同履约率低,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城经济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二是强调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增长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进入比较发达阶段后,则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三大战略原则:
一是资源经济的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即使不论生产什么都居劣势的国家,也能通过专门生产经营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落后地区也一样,总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利益。由于县域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是自然资源,因而理应在经济起步阶段扬长避短,以发展资源工业为突破口,以便迅速取得突破性发展。不过,在对资源的理解上不能狭隘和简单化,从思想上要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避免陷入为追求眼前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资源开发陷阱”。从经济学来看,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都是资源,不仅本地资源,还包括域外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人文社会资源。因此,在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时,应注意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落后经济的后发优势原则。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落后,但辩证地看,落后也有优势。首先,由于落后,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生产要素物美价廉,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其次,后发者有先行者的经验可资借鉴,免去了自己摸索的过程,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也可少走许多弯路。再次,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后发者处于较高的发展起点,可以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最后,后发者较少受到传统的束缚和旧技术结构的制约,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追赶目标,有更强烈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精神。正因为后发者也有种种优势,才有“后来者居上”之说。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