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效果不佳。近几年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统计的受训人数也比较多,可收效甚微,适应不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要求,反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3、基层组织的财力弱,服务不到位。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基层组织解决。但由于基层组织财力薄弱、权力有限,干部素质参差不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失地农民问题变成无人管无人问的难题。在组织就业上也没有好的思路,显得无能为力。
三、对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建议
失地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失去土地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果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矛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出路这个难点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重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促进就业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要加大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力度,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分类指导,加快促进就业步伐,这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条根本出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渠道,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努力提供较多的适应失地农民就业的机会。
2、从实际出发,用活国家政策,认真研究,实事求是的制定有关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在准入、贷款、行政收费、办证等方面提供优惠,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失地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3、将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款,有计划地对40岁以下的失地青壮年农民群众实施非农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和劳务输出实现就业。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力度,促进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遵章守纪、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促进用人单位吸收就业。
4、市、乡两级党政部门要加大与占地企业的协调力度,将劳动密集的工作交给当地农民做,着重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失地农民群众就业难题,另一面由于企业利益与农民群众有相当关联,可以有效减少挡工堵路发生,对企业也是有利的。同时,要加快国家造地项目进度,尽快实现矿山遗弃土地复垦种植,让部分失地农民回到土地上就业。
5、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发展集体企业,拓宽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空间,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中,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既可以把失地农民组织起来,让其通过做工收入保证生活来源,又能够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6、逐步建立和完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地安置方式,建立解决失地农民长久生计的长效机制,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要深化征地安置体制的改革,除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征地,按既定政策实行货币化补偿外,其余形式的用地也可以按农民用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使农民成为该企业的股东,享受企业经营成果,将失地农民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融汇在一起,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要加快推进农民群众社会保障机制,避免部分失地农民家庭限入贫困境地,促进社会稳定。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