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图像,往往是组成各种政治仪式空间的一部分。但是,并非只有大礼堂、政治广场等地才能算得上政治仪式空间。政治生活,或者说与国家权力步调相一致的生活,其扩散的范围有多广,政治仪式空间就有多广,而政治人物图像出现的频率就有多高。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建设百废待兴。某种程度上说,国家建设是靠也必须靠国家权力一手主导与推进。譬如当时企业的兴办,实际上就被当做国家建设发展中的一个具体部门,承担着特殊的分工职能,实际是融为国家建设一部分了的。而国家权力要从官僚机构一直延伸至社会细节当中,要承办各种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面建设,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政治动员力量。正因如此,政治生活可以说是向社会各个细节渗透了,政治生活就等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
当然,这种政治生活的扩散,也可以从政治人物图像的分布中窥见一斑。无论是大礼堂、政治广场,还是工厂、学校,人们到处都能看见毛泽东的图像、塑像。毛泽东像在当时是国家权力的图像象征,不仅能够凝聚人民的国家热情和建设激情,并能将政治仪式从礼堂、政治广场一直带到了社会各个领域。随着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政治生活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中逐步退出,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政治动员逐步被经济建设所取代,而以经济建设带动的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结构调整,使得政治仪式的空间也随之缩减,自然,政治人物图像出现的频率也下降了。在这个过程之中,毛泽东像的符号意义发生了细微而深刻的变化,即政治色彩减淡,却从情感与信仰上被民间自动收藏。高大的毛泽东塑像少了,但毛泽东的徽章、雕塑等等仍然不少。毛泽东像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情感维系者,信仰的保护者,甚至被当做起着逢凶化吉作用的守护神角色。
时代仍在变化。而时间往往有着一种特殊的权力,它会以自己的前行,让所有历史记忆不断得到怯魅,不断还原其本真色彩。毛泽东像在今日已不像往昔那般随处可见,但仍被人们以各种方式保存、收藏,只是保存、收藏的目的可能变了,不再以维系一种“毛时代”的情感或者信仰为主,而可能多半是出于艺术的需要,出于搜集历史藏品的需要。
从国家权力的象征,到情感、信仰的维系,再到艺术与记忆的需要,毛泽东像的蕴含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也从局部显现出变迁中国的样貌。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从毛主席像看时代发展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