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部分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搞利益均摊,乡乡有任务,村村搞退耕,出现工程布局分散的问题;有些旗县的林业部门技术把关不严格,需要优先实施退耕的陡坡耕地、严重沙化地没有及时退下来,有的地方甚至把不符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机动地和质量较高的基本农田也纳入退耕还林范围,享受钱粮补助,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国家花了钱,工程建设的治理成效体现不出来。
(二)荒山造林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近两年退耕还林任务重,而荒山造林难度大、补助标准低,个别基层单位把荒山造林当作“配角”,荒山荒地造林合格率普遍比退耕还林低。
(三)个别地区粮食兑现不及时、不规范
从2000年到2003年各年的粮食兑现任务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完成,虽然存在一些客观因素,但个别地方也存在着虚报退耕面积、冒领补助粮款、违规抵扣各种费用、坐地回购补助粮食、公示制度不落实等问题。
(四)在实现退耕还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结合上尚有欠缺
各级各地在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方面是坚决和有力的,但在退耕还林中如何引导广大农牧民切实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牧民收入方面普遍做的相对欠缺。比如在调查中发现退耕之后还什么林?怎样还林才能让老百姓受益更大?不少地方干部心里还没有谱,所以还林的林种单一,经济用途狭窄。
四、退耕还林还草对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内蒙古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随着退耕禁牧涉及旗县区的扩大以及退耕还林、禁牧休牧面积的逐年扩大,全区范围内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变化明显,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是,退耕禁牧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今后的农牧业生产产生的负面、消极影响不可忽视。据从呼市地区退耕禁牧的重点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及和林县调查了解,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几年国家给退耕地的钱、粮补贴农民们觉得很满意,也很划算。但2002年以来,呼市农村地区雨水充沛,种粮单产比1999—2001年三年干旱时期要高出近一倍;2003年10月份开始粮食价格普遍大涨,而且至今仍居高不下;2004年响应中央号召,呼市农村地区农牧业税费全免,并且对种粮农户发放直接补贴。这一系列种粮的利好政策使那些实施了退耕还林的农民觉得吃了大亏,个别地区出现了农民将退下去的地再次开垦种粮或在林地间套种粮食的现象。
(二)一些退耕主要项目区内,农户仅留够了口粮田,其余全部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在林草带中种植了优质的紫花苜蓿,为农户利用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但目前许多草地被闲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圈养方式仍未形成,不让放牧,也不割草,草地只能闲着。
(三)养羊业是呼市乃至内蒙古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养羊数量的增长,对牧草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而各地舍饲圈养的硬件设施、农户的思想观念还不能及时跟上形势的变化,农户处在禁牧与放养的矛盾冲突中,只能与禁牧管理人员玩“捉迷藏”,或者是前脚刚交完罚款,后脚又继续偷放。
(四) 退耕还林后苗木的管护问题。大多数地区种的是生态林,苗木小,见效慢,种上后就处于无人管护的境地,农民不管,林业部门由于人员、经费有限,管护工作困难很多,致使有的苗木被牲畜破坏。
(五)一些广种薄收的低产地、坡梁地,退耕后农民得到的补助使他们的实际收入有了保障,因而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很大,甚至有的农户眼巴巴就等着这些补贴来维持生活。但八年的补贴期很快就过去了,一旦时间到、补贴取消,这些人将靠什么来生活?所以,帮助和扶持农民转变观念、转换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畜牧业、二三产业,使他们能够不依靠国家的补助而增收致富,应是保证退耕还林成果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国家退耕还林、开发大西部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自治区退耕还林调查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