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局的3次公选,从资格审查后的95名参选者中选出正科级干部13名,副科级干部28人, 35岁以下10人,占公选干部的24%。35岁以上的31人,占76%。大学专科以上学历34人,占80%。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发挥了作用,做出了成绩,赢得了好评。
三、存在的不足
尽管在公开选拔优秀干部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干部考察标准过于笼统,结果不是十分准确。一是一些评价标准过于抽象。空泛的多,具体的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操作的难度较大。二是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无论是机关中层干部还是县级班子,无论是业务性强的管理人员或是行政党群部门的负责人,考核标准基本相同,没有区分不同类型干部的不同标准。三是评价标准弹性大。由于评价标准的抽象化和笼统化,对干部的评价没有指标方面的要求,缺少量的比较,不少时候取决于考察人员判断是非的能力和经验。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考核失真失实现象,对干部的考核很难说百分之百的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使用和奖惩。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对班子和干部的考核,常规考核多,形成了程序化和模式化,动态考核少,静态考核多。一般先考试,然后民主测评,单位内部人员个别座谈,查查有关资料等静态考核,缺少实地的、跟踪的动态考核。
——“好干部”未必是“称职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能保证“选好人”,但如何同时也要根据岗位职责要求确保“选准人”,引导中层干部大胆管理,而不是你好我好拉选票,却是今后坚持这一制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今后形成制度化的几点启发
1、要提高公开推荐的科学性,实行立体考核评价。在合理设置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建立一套立体化、经常化的考核评价办法。纵向看,应包括市级领导评价、目标管理部门评价、群众评价等多个层次;横向看,应包括本地、本单位群众评价、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评价、社会评议等多个方面。根据日常监控、年终考核和社会评议的情况,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和权重,量化评价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
2、合理设置考试内容,完善公选测试评价工作。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应根据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对“德、能、勤、绩、廉”五项指标进行量化。同时,要结合招聘岗位业务的特殊性,实行一岗一题,一岗一考。另外,要改变单纯的结构化面试答辩的模式,引入先进的人才能力测试评价系统,建立专家评委库,提高能力测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要结合公开选拔,建立后备干部队伍。深度开发的重点是对落选的优秀人员进行合理使用和安排。要做到在选拔一批的同时,使用一批、储备一批和激励一批。一是使用一批。通过公选,对从中发现的其他人才,要进行分析排队,优化整合,合理使用,尽量把他们安排到有用武之地的岗位上去发挥作用,施展才华。二是储备一批。通过公选,要将落选中的优秀者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去加以悉心培养。公选工作其实已经对传统的后备干部工作提出了挑战。要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公选工作有相结合起来。三是激励一批。通过公选,要努力创造了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以激励广大干部更加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用公选干部的实际事例引导后来者,干部的提拔使用不是凭关系、靠后台,而是凭本领、靠政绩。激活整个干部队伍,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达到精干、高效、清廉的目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关于公开选拔中层干部情况的调查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