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整农民组织机构,帮助农民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适应市场变化
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济模式是农村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散型”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经济的发展,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与市场竞争。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鼓励农民发展专业技术协会,大户协会等多种多样的协会形式,把大小农户联系起来,大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创办企业,联合经营,培植专业市场,以形成服务性大户为农业经营的主要载体,使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市场连接起来,减少农民的流通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沟通市场信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顺利实现农村人口转移。
建设小城镇,主要是为了就地转移农村人口,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尤其是我省在发展小城镇建设时,城市化的发展确实没有更多地体现在转移农村剩余人口上,所以,多年来没有顺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固然,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一是受现有的小城镇户籍制度的制约,因而要对小城镇户籍制度实行改革,要有利于农村剩余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在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中大力放开县和县级以下的户籍管理制度,便于当地农村剩余人口进入小城镇。二是对进入小城镇的农村剩余人口采取一视同仁,与小城镇的居民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享受同样的待遇,享有共同的福利、保险制度,决不能歧视进城打工农民,要建立对农民工的公益性服务体系,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总之,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这样,我国、我省农村经济一定会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杨盛琴:《浅议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黔南州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2.中共黔南州委宣传部:《农民教育读本》,2003年8月版。
3.田爱民:《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4.于茹:《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农民协会》,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5.郑良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6.梅桂英:《贵州省和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7.屠丽:《加快实现农民增收方式的对策探究》,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工作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策探讨(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