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投资主体—政府。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可以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3255元钱,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钱,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钱,相对差距是3.22:1;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之初相比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改革之初,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1978年的时候,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钱,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钱,绝对差距是209元钱,相对差距是1:2.57。除了经济收入差距之外,农民享受到的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比如教育、卫生、文化等等,和城市差距也非常大,甚至有些方面的差距超过了收入方面的差距。如农村中学生的数量是城市的4倍,而教育经费占比只有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例是22∶1,人均社会保障费比例为24∶1。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理所应当的成为农民教育的投资主体。
抓住三个环节
1、号准农民教育的需求脉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各种不同群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进行教育既不能畏难发愁、无所适从,也不能搞“一刀切”,应当既考虑共性因素,又考虑个性因素,将身份各式各样的农民进行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因情施教。按照这一思路,要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
2、备足农民教育的各类资源。
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致富、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需求,加强面向多种对象层次、多种学习领域、多种媒体形式、多种传播途径的教学资源建设,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一是强化选题,满足农民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农民能得到需要的内容,学到想学的知识和技术。
二是精心设计,满足农民对媒体形式的需求。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使各种媒体的教学资源互相配合,互为补充。认真研究各种媒体的特性,将各种知识、技术和信息制作成农民喜闻乐见的媒体资源,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扩大数量,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广泛需求。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选题内容,加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方面的媒体资源建设,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健全农民教育的服务网络。
一是建立完善市、县(市)、乡、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网络,通过开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建设科技书屋、开展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送科技下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科技讲座以及建设示范基地,组织科技培训经验交流会、技术推广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实用技能。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关于新时期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