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镇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改善镇容村貌。村镇面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改变村镇面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结合##镇的实际情况,以改善镇容村貌为切入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打开工作新局面。从目前情况看,相对城镇而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庄建设浪费大,水平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当从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着手,从“治缺、治乱、治脏、治空”上下功夫。治缺,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加快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进程。治乱,就是要稳步实施村庄改造。按照节约用地、适度集中的原则,采取村民自愿、政府扶持、分批推进的办法,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村组,实行整治改造,建设新型村民小区;对土坯房集中连片、生活环境差、绝大多数群众有要求和改建能力的,实施村庄整体拆旧建新,建设新村庄;在人口集中、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通过村庄整治,基本消灭高山独居户和特困危房户,每个村形成几个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治脏,就是要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全面开展“一建五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改栏、改省柴火炉),突出抓好房前屋后、河沟池塘、猪圈牛栏、厕所粪坑等污染源的整治。对村组内排灌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大力推广“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治空,就是要充实服务功能。以建立农村服务中心为主要形式,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整合社会力量,建设卫生医疗、村民购物、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幼儿教育、文体活动等服务点和公益设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四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村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美化、村貌整洁。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塑造农村文明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更要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镇风民俗的形成,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有一些地方健康文化缺位,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文化使淳朴的乡风遭到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原因就是农村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镇发展农村文化,塑造农村新风貌,要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际、多办实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一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以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重点开展“讲文明、改陋习、创新风、树形象”活动,依托各种讲座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开展“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创评星级文明户、农民致富竞赛等多种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革除陋习,抵制迷信,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在实践中注重引导干部群众弘扬诚信守诺精神,褒扬诚信典型、营造诚信风气,使重信、守信正在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在加强和完善农村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以促进村民自我管理为目标,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种植养殖协会、经纪人协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制定和完善村民公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步建立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结合创建“平安克旗”活动,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维护社会稳定纳入镇村两级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取缔“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教育农民树立“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的新风尚,维护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为全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要注重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以民间文艺团体培育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为核心,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对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发展壮大起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2024年镇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