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基础设施面貌的明显改观,为县城经济发展打造了良好的硬环境。据统计,1998年以来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就为全县GDP提供了30亿元的增加值。
(三)大步快行建设小集镇
将城关镇改名为桐城镇,将岭西东乡、下阳乡、西官庄乡撤消并入桐城镇,将其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撤消柏林乡、七里坡乡,并入郭家庄镇;撤消酒务头乡并入河底镇;撤消白石乡并入后宫乡。按照中心城市、副中心、重点镇、一般镇四个层次的等级序列,组织县域城镇体系的开发建设。
东镇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六大工程全面竣工,四大工程加紧建设,一个以海鑫工业园区为中心,工业企业、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各区合理布局,六纵七横的城镇道路框和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基本形成,这一方土地,路宽、楼高、灯亮、人更美。总投资1000余万元的六大工程全面竣工。
(四)企业集聚,农民进城
我国经济问题的总根子是“二元结构”——农村人口比例高而农业效率低,城市人口比例低而工业效率高,要改变“二元结构”,其根本出路是实现城市化。经济效率的实质是人和事的比例。就城市来讲,主要是通过“加法”提高效率,而农村则不同,主要是通过增人提高效率,闻喜县走了一条企业集中、农民进厂、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路子。产业集聚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主导产业集聚、鼓励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出现,即在工业、市场贸易、房地产业三大方面引资金,引项目,加快主导产业崛起,带动一般产业和配套建设。二是生产要素集聚,亦即民营企业规模集聚,集中创办工业园区。人口集聚主要通过六条途径:一是创建更快的产业要素,形成规模产业人口;二是建立各种专业市场,繁荣商业经济,吸引更多的经商人员;三是发展文化旅游和服务行业,增加旅游和服务人流;四是扩大和提升教学产业,增加就学人流;五是招商引资,迎来外地人口;六是鼓励农村有钱大户和小康户进城购房建房居住,经商兼务农,农村土地可以继续耕种,集体不予收回,闲时经商,忙时耕种,调动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闻喜县现有企业1000余家,其中产值达30亿元以上的巨头1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家,5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115家,这些企业大部分集聚在“一城八园”,即海鑫钢铁城、金属镁工业园、水泥建材工业园、绿色食品工业园、高新技术工业园、玻璃器皿工业园等。这些龙头企业为全县农村劳力提供了新的就业空间,促进了城市规模和人口迅速膨胀,提高城区购买力水平。全县38万人,16万农村劳动力,8万人进厂务工。仅海鑫钢铁公司就接纳了1万名农民务工。这在中西部地区县城是绝无仅有的。闻喜的实践说明,企业集中,农民进厂,是小城城发展的一条捷径。
三、可喜的成效
闻喜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效益之一:扶贫攻坚整体达标。94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闻喜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1997年首批达标县。到1995年底,全县十一个攻坚乡镇,11.5万贫困人口中,有两个乡镇,3.1万贫困人口提前两年达标;1996年,又有七个乡镇,4.8万人口提前一年达标,并按省委规划按期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平均达标;截止1997年底,剩余的两个乡镇,3.6万贫困人口顺利地通过了省、地的整体达标验收,全县11个乡镇实现了整体达标,11.5万贫困人口达标率占到89.4%。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67元,九年纯增16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96元。
效益之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随着晋都大道、人民会堂、人民广场、西湖广场、西湖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大运路拓宽改造、城东大街、城西大街、城南大街等重点工程正在加紧实施,县城一环正在开通,城市框架明显拉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水电路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县扶贫开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