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绩效研究综述(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方法,确定农业科技的滞延期为7年、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投入政策研究的滞延期为6年。上述学者的研究忽视了这一点。侯安石(2004)根据农业司和樊胜根等人估测的延滞期,对我国1980—2001年各项财政农业投入对农业GDP的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滞后3年期的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部门事业费的产出弹性、滞后6年期的农业基本建设投入的产出弹性、滞后7年期的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的产出弹性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而滞后2年期的农村救济费产出弹性统计上显著为正。何振国(2005)基于1990—200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C—D生产函数分别分析了各项财政投入对农业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同时兼顾了财政对农业投入效应的滞后性。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投入对农业GDP和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在滞后期限和作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前者的弹性系数总体高于后者。孙文祥等也进行了类似研究。他们利用1978—2000年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归估计表明,支援农业生产及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上的支出每增加1%,分别可带来第一产业增加值0.7770%(当年)、0.2986%(滞后两年)和0.0916%(滞后两年)的提高,这些财政支出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效应的滞后期与何振国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弹性数值总体低于后者的分析。 三、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 学术界在探讨财政支农绩效时,绝大多数学者将重点都放在了经济绩效方面的研究(如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事实上,农业是一个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不能忽视其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张元红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幅与自然灾害(以受灾和成灾面积衡量)的变动趋势在多数年份并不一致。但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在减缓自然灾害方面的积极作用。从长期发展角度考察,国家的财政支农支持了很多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气象等事业的发展,这些都对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侯荣华利用财政对生态建设投入的增减变动与生态环境改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了财政对生态环境的效应。相比之下,侯石安(2005)对财政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研究较为系统。其主要贡献在于结合相关数据度量了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对社会效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扶贫、促进农民就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其对生态效益方面的研究主要考察了财政投入与造林面积及水土流失面积之间的关系,基本结论是财政投入有利于增加造林面积,但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不显著。 四、财政对农业投入绩效的横向和纵向差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征显著,各地的财政支农强度和支农资金管理水平客观上也存在差异,进而可能会导致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绩效的横向差异(即地区差异)。胥巍等(2008)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采用1978~2005年的经济数据,对我国东、西部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对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西部地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的财政农业支出,对刺激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都较为重要,而东部地区的长期性政策则更为有效。魏朗(2006)对西部各省财政支农经济效应的研究表明,财政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西部各省相对稳定,且该贡献率在各省间的差距较小。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众多要素中相对稳定的一种因素。魏朗(2007)的研究还表明,财政支出对农业经济的绩效与农业在地区产业竞争上的优势有关,财政支农支出的平均贡献率在农业劣势地区高达63%,位居第一,在农业优势地区仅11%,位居第二。 财政支农绩效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区之间,而且体现在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也即纵向差异)。孙文祥等(2005)等通过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回归发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效果刚好相反,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对第一产业增长的贡献显著为负,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每增加1%,可导致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1%;而地方财政的支农支出则可导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提高,对农业出增加1%,可使第一产业增加值提高1.365%。李琴(2006)也认为,地方财政投入的效率较高,其产出弹性为2.04;中央财政农业投入的产出弹性为负,表明中央财政投入的效率较低,并从信息优势、可能的寻租行为等方面分析这种差异背后的机理。 五、述评 近年来,有关财政对农业投入绩效评价的研究日渐兴起。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有利于深化对财政资金运作绩效的认识,对今后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不无裨益。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从研究内容看。多数研究囿于既定的制度框架,对财政投入绩效的评价侧重于财政资金对相关农业经济指标的定量影响,而对现行农业投入制度本身的评价显得过于薄弱。如何运用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现行财政投入的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的相容性进行评析有待进一步探讨。二是从研究方法看。学者们运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没有考虑模型可能发生的结构突变,使研究结论与现实情况不够吻合,并且许多计量模型的设定过于随意,对控制变量的选择不够科学,对模型的相关检验也不充分。而且,多数学者在进行计量分析时倾向于利用时序数据,样本容量偏小,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三是从研究视角来看。一方面,多数研究侧重于从宏观视角考察财政投入的绩效。事实上,农户作为财政支农资金的直接受益者,其对资金运作绩效的评价对完善农业财政投入制度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鲜有研究涉及于此。另一方面,多数学者在对财政投入绩效进行定量评价时,缺乏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使研究系统性不足,并往往侧重经济绩效评价,对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等层面的评价明显不足。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学中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绩效研究综述(2)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绩效研究综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