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式重于实质,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改革一般按照“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3+1”或“3.5+0.5”模式,在具体实施方面受困于传统的、僵化的教育理念的限制。如“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对原有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形式调整,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而校企合作的“3+1”或“3.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因为培养方案中缺少学生在企业实践的相应学分的设定,或者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办法,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评定学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往往对学生的培养考核也束手无策,目前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一些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践课程,甚至一些学校出现因人设课或者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程的现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2.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关键是造材的平台、流程和工具需要把关。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忽视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具有强烈的引领作用、应用导向和实践导向,但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注重系统性知识的传授,教师成了教书匠,而不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另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普遍缺乏运用理论的机会和能力,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这种被动学习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2.4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薄弱,考核方式不科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胜任将来从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工作。然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多数办学时间较短,实践教学是该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过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制约着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现行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来评定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缺乏对实践教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实践途径
3.1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人才的需求特征,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从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二是职业层次带性,即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带;三是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对人才有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的要求,对人才培养具有驱动作用[7]。因此科学设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3.2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制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就难以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趋向、从业特点,学生在求职过程和就业后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3)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课程体系,注重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紧密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应用、注重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按照“厚理论基础、强应用能力、高综合素质、广适应工作”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就是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等五级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和“实践”课程可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要做动态调整。4)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纳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发明创造、学术研究、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旨在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学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途径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