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倒叙;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性格与传达者性格;情感叙事
一、叙事策略分析
(一)完整倒叙的叙事顺序
因为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不同步于是有了“时间倒错”,在《饥饿的女儿》里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倒叙”的应用,所谓倒叙,用热奈特的话即“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完整倒叙’则是倒叙的事件与第一叙事的起点直接联接,它将第一叙事之前的事件完全补足。”《饥饿的女儿》开篇是从作者被陌生男人跟踪写起,为全文设下悬念,然后介绍自己的家庭居住环境和家庭成员。以大姐要回来了作为引子,叙述了生活的一些横断面,和历史老师在办公室的见面,全家五个孩子各显神通为家里多弄一点吃的东西,想来投奔母亲最后不被收留而饿死的三姨夫,四姐被男朋友抛弃喝农药,终于在我生日那天,给自己买了两个包子,而大姐吃了我的包子,从大姐口中,解开了开始的那个疑团。完整倒叙展开了母亲的生命历程,家乡逃婚,嫁给袍哥头子,逃离,嫁给水手,水手离家,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和一个能够给予一定帮助的男人相爱生下六六。然后叙述和历史老师相恋而后他自杀,在生日那天终于和生父见面,最后六六逃离故乡。这样的完整倒叙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引人入胜,那个跟踪“我”的男人究竟是谁?灵活运动多种叙事手法打破常规,大大增强故事的叙事张力。
(二)第一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情境。它的基本特征是,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就像其他人物一样,也是这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的世界是完全统一的。”《饥饿的女儿》本来就是一部自叙传小说,小说主人公六六有虹影的影子,作者就是这个小说世界中的人物,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感受,深入她的心灵世界,爱她所爱,痛她所痛,叙事具有强烈感染力。比如六六堕胎时的心理描写:“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父亲。它不会向我提供任何生养这个孩子的理由。与其让孩子活下来到这个世界上受罪,不如在他生命未开始之前救出他。”明明就是打算要扼杀他,却说是拯救,本来应该是突兀的感受,可是我们一路跟随六六的心路历程,在家中和母亲紧绷的关系,母亲不想打骂其他兄弟姐妹那样随意打骂她,反而对她比较客气,有一种别人家的孩子,出了错不好交代的疏离。父亲善良老师,可是真的对她的私生女身份毫无芥蒂吗?那个妻子出轨后有的孩子,一个男人巨大的耻辱啊。因为私生女的身份害得家人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于是受到兄弟姐妹的排挤的六六。她的出生就是罪啊,无辜但是不得不背负的罪孽,从历史老师那里得到短暂的爱,却再那之后很快自杀的历史老师何曾考虑过她呢?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又是有妇之夫,并且很快就打算自杀了还是和少女六六发生了那样的关系。 有谁给过她真正的爱和关心呢?所以她会认为扼杀是拯救也不足为奇。第一人称叙述让我们更加贴近作者的心理感受,读者和作者情感能够得到准确交接。
“对第一人称叙述者来说,叙事动机是切身的,是植根于他的现实经验和情感需要的,因此必然是十分强烈的。 ……不仅叙述者,甚至叙述行为本身也参与了作品意义的创造。”在后现代解构主义里,德里达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这里也得到了印证。形式不仅不是小于内容而且可以等于甚至大于内容。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叙述动机,体现了作品意义。内心的迫切诉求,那么压抑的童年经历,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地诉说。“我”的感受,“我”的想法,不曾被倾听,不曾被注视的六六,终于有了可以诉说的空间,她当然要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了,于是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了她,明白了她,怜悯并且原谅她。“第一人称叙述所表现的一切都与叙述者有一种生命本体上的联系,因此这种叙述便必然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它是超乎于叙事本身提供的内容之外的。”从六六的独特感受延展开,我们似乎都都过类似体验,一种生命本身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引起我们更深更广的思考。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学《饥饿的女儿》叙事特征简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