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英
(吉林省核工业地质局,吉林 长春 130062)
【摘 要】本文针对内蒙古某地相关地质基础工作及综合图文资料,在地层、岩浆岩、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就该地成矿条件作出如下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成矿条件;分析;内蒙古
作者简介: 王子英(1987.02.26—),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吉林省核工业地质局,助理工程师。
1 区域成矿条件概述
1.1 控矿地质条件
调查区位于内蒙-大兴安岭成矿省(Ⅱ-2),突泉-林西古生代、中生代铁(锡)、铜、铅、锌、银、铌(钽)B级成矿带(Ⅲ-6),内生金属矿产与地层、侵入岩、构造具有较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矿产分布具层控性、侵入岩的成矿专属性及构造控矿的方向性上。
1.1.1 地层条件
调查区内与金属矿产关系较为密切的地层单位主要为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等,钼矿化主要分布于白音高老组内,铁矿化与玛尼吐组地层有一定的关系,其它地层单元则基本或很少有矿点分布,这一结论与调查区内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基本一致。
1.1.2 岩浆岩条件
调查区内内生金属矿产,时代最新的围岩为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最老的围岩没有发现;最新侵入体为晚白垩世花岗斑岩,最老的侵入体为早二叠世超基性岩。这些矿点大多在成因上属于岩浆岩型,个别可能为矽卡岩型、角砾岩型;在矿化特征方面,钼、铁、铬各具不同的矿化特点;在成矿时代上,钼、铁、铬矿点主要赋存于早二叠世超基性岩、早二叠世片麻状花岗岩、中二叠世细粒花岗岩、晚侏罗世火山岩中。说明上述内生金属矿产均与同一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这些构造岩浆活动期次又均与区域构造运动时代相关。
本区岩浆热液活动以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晚侏罗世较为活跃,具有很好的成矿意义,白垩纪岩浆侵入活动具有一定成矿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本区矿化时期主要与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且集中在早二叠世、中二叠世及晚侏罗世。
1.1.3 构造地质条件
工作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以东西向和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南北向和北西向。从区内已发现的矿产、矿点情况看,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与矿化作用有关,东西向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可能为热液运移及导矿通道;东西向、南北向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可能为储矿构造,同时两组断裂构造控制着成矿元素富集的空间分布。此外,金属矿化与环形构造亦有一定的关系。
2 成矿条件分析
2.1 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对调查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讨论,发现各元素在不同地质单元的分布特征、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分散与富集特征以及元素相关性等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通过对全区元素的变化系数、高值区面积、浓集系数、特高值区面积等所占次序的总和进行成矿元素次序的大致排列,认为调查区内主要成矿元素为Ni、Ag、Cr、Mo、W。
(2)通过对区内12中元素进行“R”型聚类分析(详见图1),测区中元素为一组。元素相关性较好的依次为Co、Ni(R=0.810);(Co、Ni)-Cu(R=0.774);(Co、Ni)-Cu-Cr(R=0.767)。结合谱系图可以看出,在相关系数为0.7时,Co、Ni、Cr、Cu相关密切,其他元素均在相关系数低于0.7时,降序于四元素相关,表明该区元素组合是由于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次构造活动以及多期次热液活动造成。
(3)从地球化学图上可以看出,Co、Ni、Cu、As四种元素在不同地质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测区大部以中低背景为主,四元素中高背景主要分布在测区北部及西部,与本区晚侏罗世火山岩的分布形态基本一致,低背景及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测区中部和南部,与本区早二叠世片麻状花岗岩(P1γ)和中二叠世细粒花岗岩(P2γ)分布形态基本一致,四种元素中任何一种元素的中低背景分布形态都显示出测区火山岩与侵入岩的分布形态,表明火山岩与侵入岩中的四元素丰度存在明显差异。
Cu、Ni高背景及高值区零星分布在测区北部及南东部,北部高值区与晚侏罗世火山岩有关,南东部高值区位于超基性岩体(P1Σ)中,高背景面积较小,高值区面积相对较大。
Co高值区及高背景区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中西部及南东部,东西向断裂F16与北西向断裂F11控制测中西部高值区的分布。早二叠世超基性岩体(P1Σ)控制着测区南东部的高值区分布。
As元素高背景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测区北部、中西部及南西部。北部高值区与晚侏罗世火山岩以及北东向断裂构造有关。中西部高值区位于北西向断层F11和东西向构造F16交汇复合部位,与构造作用有关。南西部高值区主要与晚侏罗世火山岩以及晚白垩世花岗斑岩侵入有关。
(4)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析,Mo、Ag两种元素套合较好,大部以低背景为主,高值区分布基本一致。
Mo高值区及高背景区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中西部和北东部。中西部高值区位于北西向断层F11和东西向构造F16交汇复合部位,与构造作用有关。东北部高值区,沿下二叠统寿山沟组碎屑岩、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玛尼吐组(J3mn)火山岩与早侏罗世花岗岩(J1γ)、晚白垩世花岗斑岩(K2γπ)接触带呈北东向分布,与晚侏罗世火山岩和北东向断裂F4、F5有关。
Ag高背景区及高值区,位于测区中西部、北东部及东南部。中西部高值区位于北西向断层F11和东西向构造F16交汇复合部位,与构造作用有关。北东部高值区与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和北东向断裂F4、F5有关。东南部高值区位于超基性岩体(P1Σ)中,与超基性岩体关系密切。
(5)从地球化学特征来看,本区成矿有利的地质单元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晚侏罗世火山岩、早二叠世超基性岩、中二叠世细粒花岗岩等,主要成矿元素为Mo、W、Ag、Ni、Cr。
2.2 地球物理特征
由于未能收集到小比例尺航磁资料,调查区内又未开展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故只能依据本次检查区1:1万高精度磁测成果进行浅显分析。
依据1:1万高磁测量结果,结合物性特征分析,检查区内磁场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以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为主的地区往往呈现较低磁场,磁场强度在200nT以下;以中性火山岩、侵入岩为主的地区常呈现出较高磁场,磁场强度200nT~500nT;磁铁矿点地区则呈现出在正磁场背景上的高值异常,磁场强度600nT~1000nT,最高可达2500nT。
另外,检查区内钼矿点均位于较低磁场内,如六合屯钼矿点(编号2)、西图门钼矿点(编号3地物对比图见图2);磁铁矿点则位于高值磁异常内,如古恩磁铁矿点(编号1)。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学类内蒙古某地成矿条件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