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视域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和课程管理(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年级越高,学生的认知经验越丰富,高层次学习效果和要求也就越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讲究元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习得,要不断深化学生的默会性知识,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悟”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学校和教师并不是以考核的方式去督促学生和考查学生。主要是学生对课程计划和课时方案适应性的元评价;课程学习的达成度评价,主要采取学生自我评价或者老师参与的师生共同评议的操作模式,使用“质”的形成评价方式,淡化“量”的等级考核。
2.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资源管理。从管理学角度看,资源管理主要包含人、财、物、时、信。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管理重点是学习生态环境的管理和学生学习资源的管理。
学习生态环境又分物质环境和精神、心理环境,它跟课程文化紧密相连。有的学者也把学习生态环境管理表述为课程文化管理,这是不同视野下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关于学习生态环境在“课程文化解读”部分讲得比较多,这里不再重复。
学生学习资源包括室场、图书、网络、实验器材、学习工具、成人指导、实践基地、学习实践等等。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经验,因此,许多学者把学生也视作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资源管理分两个层面,一是使用和优化现有的资源,二是开发和利用隐性的学习资源。例如学习时间,到底是集中好,还是分散好?综合实践能否与其他学科学习时间相叠加?……许多课题不是靠统一的行政命令或硬性的制度规定所能解决的,这要靠教师的协调技巧。资源管理必须做到:为所有学生提供必要的、公平的学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需求,做到利用和开发并举,讲究资源的利用效率,延长资源衰竭的周期。学校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组织一些学材。学材并不等于教材,教材一般指学科类教科书,学材一般指操作手册、工具使用说明、学习单、视频资料等等。组织学材,例如提供网址、实习场地、劳动安全说明等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专业跨度大,综合技术性强,在知识、技能跨领域的复杂条件下,建议学校建立教师合作团队,或者制定教辅人员制度,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社团活动建设。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流性学习方式,跟“听中学”的传授性学习方式相比较,有耗时多,效果慢的弊病。在工业社会效率至上的理念下,研究性学习不是主流方式。客观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靠课内的几个教时,是不能完成课程目标的,因此,社团活动就是主要的渠道。目前,很多学校把社团活动等同于课外兴趣小组或者是以前传统的第二课堂,实际上这是穿新鞋走老路。社团活动并不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社团也不是兴趣小组。社团是一种自组织,是一种学生自治性的学习共同体。参加社团必须是自愿的,组织领导是民主海选的,教师和学生的所有人际和事际关系都是平等的。所有社团的组织机构、章程和管理并不是学校制度,而是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由学生自我完善的。课题的选择、时间的安排以及方法的选配完全由社团民主决议,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当然,小学生自治能力弱,教师的引导要多一点,中学要注意把握道德标准和政治方向。社团活动的校本化是衡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推进,课程理念已经比较普及,但是,从理念转化为操作性行为,尚需一个过程。从学习论视域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文化和课程管理,能帮助我们感悟到新课程的真谛,同时,也为“十二五”阶段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寻找到一条“文化塑校”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南昌.学习视域中的设计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4.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类浅谈学习视域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和课程管理(3)在线全文阅读。
浅谈学习视域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和课程管理(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