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do something with a wet finger (do something with little effort)
(10) get/pull/take one's fingers out (begin work in earnest;hurry up)
(11) work one’s fingers to the bone (work very hard)
(12) one’s fingers are thumbs (one is clumsy)
(13) can be counted on the fingers (few;not many)
(14) let slip through one’s fingers (lose hold of;miss opportunity of)
(15) twist/wind somebody around one’s finger (persuade somebody without difficulty;dominate somebody completely)
(16) cross one’s fingers;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 (wish for good luck or success)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的“手”和英语中的“手指”在某种程度上意思是一样的。例如,英语中的“fingers are sticky”在汉语中就成了“hands are sticky”;英语中人们想做某事就说“fingers itch”,到了汉语就成了“hands itch”;在英语中,如果形容某人做事不费力就会说“without lifting a finger”,而汉语则是“with one’s hands drooping”;英语中的“sticking one’s fingers into something”到了汉语就成了“sticking one’s hands into something”。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英汉习语选择“手”“掌”“手指”表示“参与”“做事”的隐喻意,而没有选择其他部位,诸如脚、耳、眼等,主要原因是:我们作为人类虽然人种不同,但我们拥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对世界的感知也就大同小异。当我们做事时因为手较之脚距离眼更近,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于是人们大都会使用手而非其他部位来传递“做”的隐喻意。但具体到手的部位时英汉习语的选择就有了差异。当表示“参与”“做事”时,汉语习语偏重于使用“手”“掌”,而英语习语却常使用“指”。造成隐喻不同始源域的原因在于英汉语国家的人们的民族心理思维文化和语言世界观有所不同。汉语国家的人们认为“指”有“指责”之意,而英语中“指”一般表示“参与”“做事”。
从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出,英汉人体隐喻化认知在从人体概念域到非人体概念域的投射、人体概念域内部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投射这两种类型的投射模式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依据位置、结构形状和功能上的相似性的投射机制来进行的,只是在具体投射时,有的侧重位置的相似,有的侧重结构形状的相似,还有的侧重功能上的相似。
总之,虽然人体隐喻化认知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但是经过英汉两种不同民族语言的折射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来。因此,了解英汉民族的人文背景对我们习得英汉习语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刘振前.隐喻的传统理论与理解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3]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外语研究,2001,(2).
[5]殷莉,韩晓玲等.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郁福敏,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英语论文英汉“手”的习语隐喻认知对比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