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同的动物词汇载体,不同的联想意义
通常这一类中的动物词汇最能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造成障碍,最常见的就是狗(dog)。狗在中国习语中常具有贬义,如狗头军师,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然而,西方人却非常喜爱狗,而且还给予了它们很高的地位。《朗文语言与文化英语词典》中给出的狗的定义,不仅包含了“a kind of pet”,而且还包含了“a member of the family”。甚至在伦敦地铁站一度有招贴写“Children under 5 must be carried through the gate”。因此,英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通常都带有积极的含义,如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下面这句话在东西方人的心中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情感色彩:Dog eats dog(狗咬狗)。中国人看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很开心,窝里反,恶人互斗,真是大快人心。然而西方人却会觉得很惋惜难过,因为他们认为家庭成员间的剑拔弩张很伤感情。因而,他们就会试图劝解双方和解,并且说Dog does not eat dog。猫头鹰在西方人眼中是沉着聪明的象征。经常有人用a wise old owl来形容智慧的老者。猫头鹰还经常以公正严明的判官形象出现,因为在古希腊神话中,雅典的守护女神雅典娜(智慧与审判女神)的标志就是猫头鹰。但是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猫头鹰被认为是厄运的兆头。因为它总是在夜间活动,常在深夜发出凄厉的叫声,人们认为
如果谁听到了它的叫声,那就预示着谁家要死人了,故有“猫头鹰叫孝”之说。
四、不同的动物词汇载体,相同的联想意义
处于两种不同语言社会中的人们,由于不同的社会阅历和风俗习惯很可能会导致观察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动物词汇载体可能会在两种文化中产生同一联想。如中国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它是权势和勇猛的象征。相反,西方人认为狮子才是百兽之王。因而我们会说“拦路虎”,“狐假虎威”,“虎口拔牙”,“置身虎穴”,而西方人却说a lion in the way or a lion in the path,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很多汉语中带鸡的习语在英语中都被转化成与鹅或鸭相关的习语。泥鳅(loach)的体表很光滑,所以很难捉住。因而我们常用泥鳅一词来形容世故、狡猾和不可靠的人。然而大多数说英语的国家没有泥鳅,所以泥鳅就不能引起他们的这一联想,但是他们的确有一种能引起相似联想意义的动物,那就是eel(鳗),所以人们会说,slippery as an eel。
从上文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习语中的动物词汇载体所引发的联想意义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差异,更是一种文化差异。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的我们,在学习时更应该要从文化的角度下手,探究那些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的民族文化根源,在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把握语言,从而提高文化差异敏感度,最终促成跨文化交际并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英语论文浅议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载体及其联想意义的比较(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