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滑坡 滑坡原因 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针对攀钢石灰石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滑坡情况,分析了滑坡出现的地质背景,滑坡机制及原因,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保证生产的安全。
攀钢石灰石矿是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唯一的熔剂原料生产基地,原设计规模年产矿石2.5×106t,1984年修改设计规模年产2.2×106t,现年产1.0×106t左右,其减小原因是自1980年以来采场先后发生4次大的滑坡,每次对生产都造成极大的影响,其中采场西部最后一次滑坡,滑体总量达1.9×107t,覆盖采场面积50%,使采场工作线长度由1200m缩短到540m,生产形势极为严峻,很难保证集团公司冶炼的需要。且西部滑体是矿山采场生产的主要运输通道,风、水、电全部通过滑体,滑体的存在随时威胁着矿山的生命财产及生产安全,为此对滑体的滑坡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成为必然。
1 滑坡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1.1 滑坡区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滑坡区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走向东西,倾向南的单斜构造为矿区主要构造,既控制了矿体的赋存形态,也控制了整个采场的边坡结构。岩层走向平行于边坡,产状为170°~180°∠30°~50°。
1.1.1 地层岩性
滑坡区的岩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成份混杂、结构松散、空隙大、透水性强、稳定性差的滑坡松散堆积物(Q4);灰白色、微晶~细晶结构、厚~巨厚层状构造的石灰岩(P1Y5);灰黄~灰褐色、细晶结构、厚~巨厚层状构造的白云质灰岩(P1Y4);灰~深灰色、中厚~厚层构造的细晶灰岩(P1Y2+3);中厚层状构造的黑色钙质页岩及泥质灰岩(P1Y1);黑色梁山煤组粘土岩(P1L);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zbd2),各岩层的产状情况见图1。
1.1.2 地质构造
滑坡区揭露断层7条,可分为近南北向、北东向、东西向三组,与边坡走向斜交或近于直交;节理发育,贯通性好,主要优势结构面有三组:41°∠64°、52°∠50°、90°∠78°。
1.1.3 边坡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组成边坡的岩体工程地质性质分别为:滑坡松散堆积物(Q4),主要为白云岩和石灰岩组成,结构松散、空隙大、透水性强、稳固性差;厚层状石灰岩(P1Y5)为矿区优质矿石,层理、裂隙均不发育;白云质石灰岩(P1Y4)致密坚硬,完整性好,其与上、下地层均呈渐变关系;细晶灰岩(P1Y2+3)为矿区的可采矿石层,底部夹有数层页岩,层间有粘土,其强度较低,完整性较差;黑色钙质页岩及泥质灰岩(P1Y1)是矿区软弱夹层之一;梁山煤组(P1L)强度最低,完整性较差,是边坡中主要的软弱夹层,特别是其中的粘土层,干燥时尚有一定强度,浸水后即成塑态,强度也急剧降低,对边坡稳定性极为不利;灯影组白云岩(zbd2)是该区出露的最古老地层,岩层致密坚硬,层面间距大,岩体完整性明显较好, 是构成采场边坡基底的理想地层。
1.2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内水位较低,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但由于滑坡松散物质杂乱堆积于边坡上,在滑坡后缘地表上形成的相对低洼处具有蓄水功能,而边坡体下部的粘土层不透水,为边坡的相对隔水层。
2 滑坡机制及成因分析
2.1 历次滑坡概况
石灰石矿自投产以来,影响生产的滑坡共发生四次,历次滑坡过程如下:
(1) H1滑坡:1980年11月18日,采场按设计正常生产,在采场东端开挖,揭露细晶灰岩(P1Y2+3),使细晶灰岩以上岩体临空失去了支撑,于是产生了沿P1Y2+3层间软弱面滑动的滑坡量为36.4×104t的滑坡(代号为H1),已全部清除。
(2) H2滑坡:1981年6月10日15时50分,采场西端(即现滑体所在处)1400水平开拓采用硐室爆破,最大段药量90t,采用秒差雷管起爆,在5h之后,滑坡产生,滑坡从标高1645~1400m垂直高度达250m左右,东西宽200m,滑动量在1.0×107t左右;滑坡在1500m水平以上沿梁山组(P1L)软弱夹层顶面滑动,在1500m处剪出,再沿P1Y2+3层间弱面下滑至1400m处剪断岩体而滑出,如图1。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关于石灰石矿滑坡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