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S.Buck)女士的英译作品《水浒传》(AllMenAreBrothers),深受英美读者欢迎。她希望把中国名著原原本本地介绍到西方,因此她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保留中国古代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文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最便捷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赛珍珠在翻译中尽量使用直译。比如她将成语“东奔西逃”直译为“raneastandwest”,“江湖好汉”直译为“agoodfellowoftheriversandlakes”。这一直译不仅既保持了原成语的形象比喻,而且又保持了原文两部分的对仗形式;既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持了原文的结构,一举两得。
二、成语直译的可行性及具体表现
直译成语的可行性及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各民族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有某些共同的体验,因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和概念。这种思维和语言的共性,使汉语的某些词语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句式也占一定的比重。下例中的英文和汉语无论在用词、词组结构或是词序上都大致相等,这样直译即可。直译能保留汉语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
走马观花——torideoutonhorsebacktolookatflowers
有的放矢——toshootthearrowatatarget
见风使舵——tosteeraccordingtothewind
(2)有些汉语成语并没有形象的比喻意义,它们的字面意义也就是它们的实际意义。这些成语,当然可以按字面直译。例如:
牢不可破——tobesostronglybuiltastobeindestructible
攻其不备——tostrikesomebodywhenheisunprepared
一语道破——tohitthemarkwithasinglecomment
(3)直译保持了汉语成语的民族特色,使译文不至于过分赋予西方文化色彩。
成语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汉语成语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注意不要用英语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色彩的成语硬套汉语成语,以免把英语的民族色彩强加到原文上,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语境形成矛盾,陷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况。即使有恰当的同义成语可借用,在能确切表达原意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汉语成语的翻译还是应以直译为主,这样可以保持汉语成语的民族色彩和生动形象。例如成语“以卵击石”的字面意义是拿鸡蛋去碰石头,比喻意义是自不量力。[2]翻译时是用套用含有类似寓意的英语成语“tokickagainstthepricks”,还是直译成“tothrowaneggagainstarock”更恰当呢?众所周知,用鸡蛋碰石头只会粉身碎骨。因此,直译“以卵击石”不会造成误解,同时保留了原成语的形象比喻,取得了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又如“对牛弹琴”,虽可借用同义成语译成“tocastpearlsbeforeswine”。但这一成语来源于《圣经》,有显著的西方色彩,故最好直译成“toplaytheharptoabull”;“竭泽而渔”可以借用同义成语套译成“tokill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但不如直译成“todrain apondtocatchallthefish”更生动、有新意;在处理经典著作和民族或地方特色较浓厚的作品时,更应当如此。
(4)由于汉英民族在人生体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面有相通的一面,许多采用明喻修辞手段构成的汉语成语直译后,凭字面意义和人们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理解,这类成语可以直译。
例如以下由喻词“如”构成的四字成语,通过直译完整地保存了原词的形象比喻,使译文同原文一样富有感染力。
如获至宝——asifonehasfoundatreasure
守口如瓶——tokeepone’smouthclosedlikeabottle
了如指掌——toknowasoneknowshistenfingers (5)当汉语成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时,宜用直译。
如“瓜田李下”(来自“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直译为“Neitheradjustyourshoeinamelonpatch,noryourhatunderaplumtree.”读者只要用心体会,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类似这样的直译成语还有许多。例如: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英语论文汉语成语直译探究(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