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区域气候与农业调整
3.1半凉山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中部高原面缓丘盆坝区海拔2 000~2 320m、北部1 880~2 250m、南部山区2 000~2 400m之间统称半凉山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0.0~12.4℃,5~9月平均气温15.3~18.0℃,≥10℃的积温2 100~3 200℃,年日照时数1 600~1 900h,年总降水量900~1 000mm,生长季降水量770~870mm。该区目前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为主,荞子、豆类、果树为辅。该区夏半年气候温凉湿润,制约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马铃薯有喜凉的习性(光合适宜温度15~18℃,比玉米低5~6℃),不受低温影响,且马铃薯在半凉山区生育期长,吸收有效光辐射多,光合效率高,加之昼夜温差大,营养积累多,故半凉山区的马铃薯品质好、产量高,因此半凉山区应以马铃薯生产为主。为适应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马铃薯、玉米生产的比重应作如下调整:2 000~2 100m为6∶4;2 100~2 200m为 7∶3;2 200~2 300m为 8∶2。南部和西部1 900~2 100m,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光质好、光热水匹配恰当,生产的苹果品质优良,应大力建设精品苹果基地[3]。2 200m以上荒山坡和退耕还林地带应着力发展花椒、山楂、弥猴桃、杜仲等经济林,以遏制山地石漠化发展。
3.2凉山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威宁县2 300m以上为凉山冷凉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4~6.4℃,≥10℃的积温2 100~2 900℃,年日照时数1 500~1 800h,年总降水量950~1200mm,5~9月平均气温13.0~15.5℃。该区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冷凉湿润,风大、多云雾。因热量不足,种玉米品质差、产量低,适宜马铃薯、苦荞等喜凉作物生长。马铃薯、苦荞生育期比半凉山长,吸收的光辐射多,品质和产量不亚于半凉山,而且不受低温危害,因此凉山区应大力发展马铃薯、苦荞等喜凉作物。牧区耕地应采取马铃薯和饲料作物轮作[4]。畜牧业应以圈养为主,计划轮牧为辅,以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3河谷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河谷区分3个亚区,第1亚区为北部河谷、东南部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1.6~14.0℃,夏季(6~8)平均气温18.5~20.0℃,≥10℃的积温2 800~3 800℃,年日照时数1 300~1 600h,年总降水量930~1 200mm,该区冬季多阴寒雪凝天气,夏半年温和多雨湿润,二塘河流域夏季多大暴雨,常出现特大山洪泥石流灾。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经果林,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耕地应采取冬油菜豆、夏半年烤烟绿肥玉米轮作模式。
第2个亚区为南部可渡河谷、西南部哈喇河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南部1 800m以下为亚热带半湿润气候。该区年平均气温12.0~16.4℃(夸都),夏季平均温18.5~22.0℃,≥10℃的积温3 000~4 650℃,年日照时数1 500~1 850h,年降水量800~930mm。该区1 800~2 000m的山坡,常为山腰暖带,霜寒害轻,利于温带水果、特产的越冬,应大力发展苹果、梨、核桃、弥猴桃、花椒、山楂、生漆等经果林,应建立精品苹果基地。耕地应采取夏烤烟、玉米冬菜豆的轮作模式。1 800m以下河谷温暖半湿润可大力发展柑橘、葡萄等水果。
第3个亚区是海田、水西河谷温和半干旱气候区,水西河谷包括中水镇和玉龙乡,该区年平均气温12~16℃,年日照时数1 700~1 850h,年降水量570(玉龙)~780mm,该区1 800~2 000m的山坡适宜大力发展苹果、梨、核桃等经果林。耕地应大力发展烤烟、玉米生产。1 800m以下温暖半干旱区可大力发展杜仲、油桐、山茱萸、花椒等经济林。
4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充分利用威宁独特的气候优势,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使绿色农副产品上档次上规模,标准化生产,对威宁新农村建设和拉动全县经济发展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5参考文献
[1] 谢立勇,郭明顺,刘恩财,等.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与展望[J].农业经济,2009(12):35-36.
[2] 宗晓鸿,孙卫卫,朱霞.沾化县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36-237.
[3] 郭安红,李森,赵秀兰,等.2009年夏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4):632-634.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威宁气候与农业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