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2.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3参考文献
[1] 吴扣兰,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 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6):57-59.
[3] 孙海军,刘玉波.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J].吉林蔬菜,2009(2):41-42.
[4] 凤舞剑,张朝伦.设施蔬菜病害综合防控技术[J].现代园艺,2009(11):38.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蔬菜病害的识别及防治(2)在线全文阅读。